巴西足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冷冶夫纪录片《油菜花开》观后感

[复制链接]
累计签到:29 天
连续签到:1 天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4 16: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冷冶夫纪录片《油菜花开》观后感
: I# \, U: N, J% S3 F! s, Y8 r- U, h
    纪录片《油菜花开》是冷冶夫的顶峰之作,该片曾在五个国际电影界上获奖。然而,很多人看不懂该片,包括笔者也没有完全看懂。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产生一种错觉——是不是只有看不懂的文艺作品才能获奖?才能吸引得住人?反观现今一些现代诗,盲目模仿意识流创作手法,模仿成“四不像”状,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在表达些什么。
file:///C:%5CDOCUME%7E1%5CADMINI%7E1%5CLOCALS%7E1%5CTemp%5Cksohtml%5Cwps_clip_image-31941.png 图一
    因此,在观看《油菜花开》之前,得先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是看不懂的文艺作品,有些获了奖,被视为经典;而有些却被视为废物?这中间的关窍何在?
    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创作者本身,不管作品的成品效果如何,创作者的思考才是作品的核心与灵魂。若创作者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且每一次行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那么受众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就会若有若无的线牵引着,跟着创作者的思路一起走,纵然混沌、模糊,也能感受到美的享受;若创作者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把作品弄成一团浆糊,自己扎身于作品却不会带着受众跟着自己走,那么作品只能在“废品收购站”里等待回收。一些莫名其妙的现代诗,早已经被受众扔进了“废品收购站”,无人问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油菜花开》包揽了国际纪录片届的多项大奖,创作者究竟想对观众表达什么思想?笔者观片五次,贸然得出一个结论:创作者虽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摄制,却根本不想告诉观众什么。“仁者悦山,智者悦水”。若是一幅山水灵动的水墨画摆在受众面前,那就各取所需吧,爱山者取山,爱水者得水,由你高兴。现立足于这个观点,对纪录片《油菜花开》做几点浅陋的分析:
一、蒸汽车的猜想
    上世纪20年代,英国大工业时代。蒸汽火车风靡一时,如今,这样的火车或许只能在博物馆里看见几个零件,而在四川犍为县城通往芭蕉村的铁道上,还能看得见这种火车,听得见它轰鸣的汽笛声。
    芭蕉村青瓦,红砖,土墙,竹栅栏;村民的生活用具是瓦缸、木瓢、木桌、布鞋垫,生产生活极为落后。蒸汽火车与芭蕉村相隔了180多年。时空转换,岁月蹉跎,不知道是什么缘分将两者牵在了一起,蒸汽火车风靡全球的时代过去了,“缩”在小山村里;而山村却因为蒸汽火车的到来,褪去了几分沉寂的之色。这时一种分不清传统与现代的情境;也是一种分不清文明与落后的情境;还是一种分不清的工业与农耕的情境。总的来说,是一种古今的交织。蒸汽火车方面:你要说他是古代的,但他被现代的中国小县城所用,在小县城里算是较为先进的交通工具。在小山村方面:你要说它是个现代农村,一点儿都不像,但它也不完全是封闭的,至少它还有蒸汽火车。
file:///C:%5CDOCUME%7E1%5CADMINI%7E1%5CLOCALS%7E1%5CTemp%5Cksohtml%5Cwps_clip_image-21453.png图二
    于是,观后就产生一个想法:蒸汽火车与芭蕉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成割裂不开的整体。编导运用了两个古不古、今不今的事物来展开故事。
    实际上,将这两个事物合为一体的不是编导,而是命运,是机缘巧合,编导只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10分钟的短片中,“不吝笔墨”地铺开叙述,在短片到了1分30秒的时候,主角才出来。而这1分30秒并没有浪费,营造了一种情境,包括画面中的油菜花,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情境而拍摄的。
file:///C:%5CDOCUME%7E1%5CADMINI%7E1%5CLOCALS%7E1%5CTemp%5Cksohtml%5Cwps_clip_image-5518.png图三
二、玻璃瓶的改变
    芭蕉村三年级学生晓艳的片中主角,每天下课后都要去拣塑料瓶,每天下课,一个惹人怜爱的小身影,就蹦跳在油菜花地里,两只羊角辫摆来摆去,活波可爱。
file:///C:%5CDOCUME%7E1%5CADMINI%7E1%5CLOCALS%7E1%5CTemp%5Cksohtml%5Cwps_clip_image-9457.png图四
    贫困的山村里能有多少塑料瓶可拣呢?但晓艳每天还有一条“大鱼”,每天,好心的司机长忠叔叔都会将火车站附近的塑料瓶拣来,用一个麻布口袋装起来,在火车经过芭蕉村时丢给晓艳。她为了这一袋塑料瓶,每天来回要走十几里路。
file:///C:%5CDOCUME%7E1%5CADMINI%7E1%5CLOCALS%7E1%5CTemp%5Cksohtml%5Cwps_clip_image-15683.png
图五
    而这一袋塑料瓶的价值就是两颗药,晓艳的奶奶生病了,每天要吃两颗去痛片,年幼的晓艳甚至不知道奶奶该吃什么药。或许杂食店的人也不知道,只是胡乱猜猜,反正晓艳的奶奶疼,就该吃去痛片。一袋塑料瓶,十几公里山路,三年级小女孩,两颗去痛片,永远治不好的病,这几个情节凑成了一个故事,让人看了心酸不已。
, {9 r! ~, e/ Z: C2 z- G
file:///C:%5CDOCUME%7E1%5CADMINI%7E1%5CLOCALS%7E1%5CTemp%5Cksohtml%5Cwps_clip_image-4999.png图六
file:///C:%5CDOCUME%7E1%5CADMINI%7E1%5CLOCALS%7E1%5CTemp%5Cksohtml%5Cwps_clip_image-6911.png    片中,晓艳在火车铁道边出现过四次,最后一次出现也许就是她生命的尽头。粗心的司机叔叔把玻璃瓶也装进了麻袋,朝晓艳丢下去的时候,只听一声清脆的玻璃瓶碎裂之声,那声音令人听了撕心裂肺般的疼,晓艳再也没了踪迹,最后,画面上留下几块碎裂的玻璃,火车渐渐远去。
图七
    两个玻璃瓶就改变了祖孙俩的命运,何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认为人无法抗拒命运的逆轮,有人会认为老人孩子可怜,这都是无奈的慨叹,任由观众去想像。
三、油菜花的清香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芭蕉村。而晓艳到底上哪儿去了?没人知道。或许她死了,老奶奶就没药吃了。
file:///C:%5CDOCUME%7E1%5CADMINI%7E1%5CLOCALS%7E1%5CTemp%5Cksohtml%5Cwps_clip_image-28156.png图七
    或许晓艳破相了,不敢见人;或许她受伤了,再也没有勇气去接住火车上扔下来的麻袋。当然,这些只是或许,那老奶奶又怎么办?编导有意留下了空白。
    该片令人不解的地方出来了:既然片名叫《油菜花开》,那全片与油菜花又有什么关系?编导不可能浪费大量的时间去拍一些油菜花来显示拍摄技巧,来显示芭蕉村的美景;更不可能给片子取一个不相关的名字。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旧人不在,唯有花香如故。体现出一种人世的沧桑,油菜花在片中扮演的角色是悲剧的角色,而片中的晓艳根本不是主角,只是油菜花的一个悲剧化身,她身上承载了油菜花的清香,也承载了油菜花的命运。
    但编导的创作意图又似乎超越了悲剧的格局,他不想告诉观众什么,只想把事情叙述成一种多主题的形式。也许,最好的解说就是没有解说,最好的主题就是没有主题。读泰戈尔的诗歌,一样是主题不清的,不过泰戈尔的诗与那些盲目模仿意识流的诗歌相比,完全是两回事。《油菜花开》一片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散性的、模糊的意识形态,也是让人捉摸不透,不过确能震撼人心,能引起观众对命运的诸多思考,能让观众仿佛闻到了油菜花的清香。
file:///C:%5CDOCUME%7E1%5CADMINI%7E1%5CLOCALS%7E1%5CTemp%5Cksohtml%5Cwps_clip_image-24652.png图八
    本片采用的手法是纯再现式。虽然在芭蕉村有过晓艳这个人,但片中的晓艳、奶奶、司机叔叔绝不是同一个人,而是情景再现出来的。情景再现也是纪录片的一个手法,只不过笔者从未见过全片从头到尾都用情景再现来体现的纪录片,这也算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吧。
    这样一部完全摸不透主题的纪录片,正是当今文艺革新中出现的一种形式。其实古代人早已运用过这种方式来创作文艺作品:苏轼、泰戈尔等等人都运用过,只不过古人是用在文字上,今人是用在画面中,这大概也算是古为今用吧!
" Y, B; p5 L2 y( S

- C# O# d- Z) k  N+ m6 ?

图片2.jpg (59.08 KB, 下载次数: 38)

图片2.jpg

图片1.jpg (29.67 KB, 下载次数: 35)

图片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足球推荐|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足球推荐论坛 ( 鄂ICP备11007229号 )

GMT+8, 2024-11-22 16:24 , Processed in 0.81472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 2018 baxi.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