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不帅不收钱 于 2012-8-24 09:34 编辑
4 N! a9 r5 C- v/ G
/ B9 D1 ~( X* }, \2 c8 d$ ?+ b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贬值的时代里。这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五色惑目,五音惑耳,确是迷人。文化作品则呈萎缩状,纵然内秀也少有人问津。9 N' Q( v: H9 E8 o* n2 k/ R
观当今的影视作品,也大多是披着艺术的外衣,填上了打爆收视率的弹药。收视率就是钱,上座率就是钱,一切都是为了金元。而纯文艺作品已没有多少人去创作,因为创作起来既困难,犹如登峰;又寒怆,赚不了几个钱。
! n0 M6 h' U& m5 C6 X. [ 君不见法国电影纯追求艺术,却苦苦存在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阴影之下?君不见好莱坞电影狂赚金元之后,总是落得个小地摊上,几块钱一碟的下场?笔者曾思索过,曾苦恼过:那些斥巨资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也被制成几十部一碟的压缩碟,人民币2元就可以买得到,而真正有想法、有才能制作出影视艺术作品的人,又该如何生存?- \; ^5 p# d, V, V3 V
那是笔者拙劣、浅薄,没有看到另一片天地,在影视方面,还有一条路可走——纪录片。纪录片是真实的,也是能持久闪光的,从某一角度看,时间搁得越长,也就越有价值。
+ }& F" k) ? o$ v. I, k! t; s 冷冶夫近期摄制的纪录片《俄亚纳西人》从挖掘人文的角度,真实地反映了纳西人的文化、生活状态、意识形态、宗教信仰,让纳西人从不为人知的深山里走向世界。该片在国际电影界上获奖,其获奖点就是真实。其实,真实才是文艺作品真正的生命力。现笔者对该片做几点拙劣的分析,惟求抛砖引玉,不到之处望各位专家指点。
4 D2 X+ D- w- X( q4 k* g 一、人文魅力,客观陈述。$ {9 Y }( v: L. G6 @+ T, r+ R
纪录片大体可分为:人类学纪录片、自然类纪录片、文献专题类纪录片、社会生活类纪录片、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风光片纪录片。各种类型的纪录片各擅胜场,而最为引人的是人类学纪录片,因为它具备人文魅力。人类探求自然,解析动物,欣赏风光,是出自一种好奇心使然,而真正的想要了解人,确是最难的,人的多变性、复杂性是同类难以理解的,有时候就是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一分钟之前做的事情。
S5 h' d/ [- x" ?/ E, K1 |( J
8 x; J/ o# z9 g
图为:纳西人的东巴在祭神0 H' {5 @4 d+ l: `, B
! u: [2 M% ]$ Z+ X* x 越是原始的群体和部落,越具备一种神秘感,因为别人不了解他们,那些奇怪的风俗始之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别人看来是很古怪的想法,在那些原始的部落群体里却习以为常,这是为什么?那些奇怪的文字又是怎么形成的?他们的宗教信仰又是怎么回事?; S- B, f2 l: W9 X* p! r7 f( i; h; V
# e. z; I2 ~! L3 A
图为:四川木里俄亚村
* c! D$ U( t( i B7 R* K9 ^; C- g" J& w* Y# l2 y9 N
林林总总,半知半解,正是人文魅力之所在。恰如:一个青年去追求异性,在他还未完全了解对方之前,觉得对方的缺点也是优点,对方对青年心里产生的那份魅力正源自于半知半解。
% U* T! ]' T, n1 ? 冷冶夫摄制的纪录片《俄亚纳西人》,正是在这样一种“混沌初开”的情境中展开叙述的,那是真实客观的叙述,在创作者运用的语言里,没有半点文学修饰,因为过多的修饰容易引起观众的错觉,在客观的事件面前,用最客观的语言来陈述是最好的选择,远胜于笔下生花。纪录片《俄亚纳西人》如抽丝剥茧般将纳西人的谜题一个个解开,人文魅力无处不在,让受众在观看本片时产生一种“发现”的快感,同时萌动出一种想要“了解同类”的强烈欲望,随着冷冶夫的视觉,一起走进神秘的四川木里俄亚村。9 i% l. G3 q: ^% D
( r7 |8 Q7 K! k) D; H( r* ~
图为:四川木里俄亚村/ Z( B. l& A0 c3 w; g
4 j6 @) e' G2 f. _- Y 二、画面语言,平中见奇。. W$ i+ h' y# X
在影视艺术中,最好的解说就是没有解说,所有信息量一概用画面来承载。在笔者印象中,也只有法国电影才能做到这一步,而这样一来,法国电影就显得过于沉闷,就被美国好莱坞电影远远地甩在了后头。原因在于:法国电影虽然追求艺术,但不如纪录片来得真实,观众只是把它当做故事来看,而没有在观看时产生一种心理:这是一件真实的事件,影片中的人是真实的人。
) u4 p- W5 G, h 《俄亚纳西人》一片恰恰截取法国电影与纪录片的优点,寥寥数句解说词即开发出深层的意蕴:天山飞鹰,地下奇景,由神秘美丽的东巴文字变换到孩子的脸,象征着孩子们整受着东巴文化的熏陶,让观众产生一种担心:就不知道这种可贵的熏陶、可贵的文化可以保持多久?在强烈的物质文化冲击下,东巴文字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来是流传在真人真事身上呢?还是被封存在博物馆里?身处在阴暗处的男孩,看着碗里的食物,被太阳光照射着,让观众联想到纳西人世代埋在深山的祖先。7 Y G: S G; `5 ^" \3 H: h
m: M: m% ]* Q% q; ^7 k4 n
0 C. W$ Z8 m3 c. t9 @9 r3 I东巴(即:祭司)在祭祀太阳之时,阳光铺满脸上的画面,似乎象征着俄亚村人受到了太阳的眷顾,而光线太强烈,又似乎象征着俄亚村受到了太阳的惩罚。这些画面意蕴深刻,颇有品匝不尽之意。
. f6 j6 U$ m* z! W8 ]
) B$ k, n7 S Z0 U9 N5 O; }8 r {) E: d& L6 B
全片画面匠心独具,深刻之处在于:既是实实在在的拍摄,又在拍摄中捕捉深层次意蕴,力求升华。实在与升华本是纪录片语言中的一对矛盾,但如果调和了这对矛盾,即能将深度开掘出来。
* ^& k- H/ p0 R3 x9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句论述:“真理永远是朴实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见到这样的情况:真理虽然朴实,但不懂之人却觉得真理玄之又玄,必须要有一个深刻的、懂哲学的人,才能解释清楚。一部电视纪录片,如何在朴实的画面中,开掘出人文魅力,编导也必须要具备深刻的、哲学的思考,才能做到平中见奇。
6 m2 J3 y8 _3 t- U
3 R/ P) H9 w. Z" I7 l# D" d" T7 e3 F. q7 t# ]
在浩渺如江海的佛学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教导:“懂禅的人,纵然是一个文盲,在生活中也能福至心灵,花开见佛;不懂禅的人,哪怕是学富五车,有八斗之才,也不能顿悟禅意”。/ o; z, x) P9 g6 m
电视纪录片的摄制也是同理,倘能在平实生活中,时时截取带有象征意蕴的、有升华的画面,既能制作出一部好的纪录片。
4 u0 y; ^/ l: W: @( Y+ i: L 在冷冶夫摄制的纪录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有深度的画面,这是另一个获奖点。. W, T! i. B% n U' a! }
% ~. R) P8 f2 k% s& T; m# K
纪录片搁置的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珍贵的画面不可重现。苏东坡的诗集和王羲之的真迹,里面带有文化、名人效应,因此是无价之宝。倘若有一天,四川木里的俄亚纳西人被汉化了,他们的吃穿住行、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全与汉人一样,那他们与汉族还有什么区别?倘若他们真的移风易俗,那珍贵的民俗画面就不可再现,此部《俄亚纳西人》的价值就可能超越我们的想象,这就是文化产业的价值,无可非议。2 v' R) _$ l5 U9 T9 s
因此,在画面摄制时,基调上应以平实为主,画面上时时处处超越自己的认识层面,这才能将纪录片摄制成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好作品。
6 l0 T) L; k3 ?" a$ b- j
3 d# ^: K5 @3 v+ | 三、哲理“古味”,另类饕餮。' O; ]" W: B3 p% E Q" u# H [2 g4 W
俄亚村纳西人的信仰颇有哲理的味道:他们信奉山川、太阳、月亮、流水、火焰。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东西都可以给人类带来福祉,同时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一个事物的两面,一个镜子的两面,他们看得清清楚楚,透透彻彻。因此,他们谦恭,他们敬畏,他们信仰。2 D6 c7 @6 a) B% K
随着纪录片的叙述,我们揭开了这个颇有意思的“人文谜团”,观众的思想与俄亚纳西人的思想就架起了一座桥梁。
6 b3 r# I. X# e( w! z8 V 纳西人还认为:既然食物和衣服是上天赐予的,那么疾病和干旱,纳西人就应该接受。这些哲理的“古味”,是纳西人传统思想中本来就有的,只不过缺个纪录片团队进山把它们挖掘出来,供人“品尝”。况且,“古味”是临时发现的,犹如人在山中忽然发现了一个竹笋,一朵松茸,令人感到意外之喜,品尝起来,就比在教科书上、在课堂上、在一本正经的教学片上更有意思。8 H3 C, M' g! C& E2 z
: C3 v$ M+ W; A' D2 O Z
人,都是高级动物,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各民族、各人种纵然行为各异,互以为怪,但上升到思想层面上,想的都一样。通过《俄亚纳西人》一片,我们可以看到,纳西人祖祖辈辈积淀下来的哲学智慧,也不比马克思差,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才落后至此。
8 L z0 {4 G) o$ m5 S
/ {1 b$ k# v4 V3 x/ m
; Z% c7 V: w: b% \6 I( L, [
/ u7 E- `; S( c! `! x 而倘若有一天,东巴文字走向世界,全世界的人像学习英语一样来学习它,就不知道东巴文字能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魅力?东巴文字是以图形、图画为主的,几个图文合并起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与唐宋诗词比起来,能开发出什么韵味来?这些都是未解之谜,也不是一部30分钟的纪录片能够说清楚的。
. p1 K" |7 Y4 R( w& U 电视,是缺憾的艺术。编导没有刻意去追寻这些谜团,而是留下空白让后来人去追索,这说明了编导既深解电视艺术,又大度坦诚。4 t k! R6 D- p- N0 f9 E9 h
虽如此,此部记录片还是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另类的文化饕餮:东巴文像是甲骨文,古老,沧桑,喜欢研究文化的观众只要了解了他,就如老饕闻肉香。而《俄亚纳西人》一片,将东巴文与祭祀、祈雨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结合起来,则营造了一种古老韵味的意境。
1 A9 q: C M& t* @/ M" D) W5 i5 P: M
( M6 W: |" u# `' P) ?" Y$ N
+ q& S7 Z2 B: l) ~" T1 T7 Y! N 因此,笔者认为:本部纪录片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发了人们了解东巴文化的欲望,让东巴文化不至于早早衰退,在保护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在国际纪录片评比中两次获奖,也不是偶然,总结下来,获奖点有五个:
2 ^2 \1 r X% G# e 一、客观真实;
6 q$ |( D' ~, o 二、画面深刻;
, Y4 b- @5 @% \2 w* x; x/ b 三、剪辑精到; Y" D5 Q, d, R! @- x U$ t
四、颇具哲理( ~6 w5 _) E" B, ?0 A/ d0 }
五、保护文化。
- k1 `3 C7 { {9 h8 W$ N5 t 以上观点纯属个见,不对之处或是不足之处,请多指点!" j; O+ z7 m I3 V; d
$ A6 D. D; Q( P/ w, A( P6 r4 ]$ \0 }! e8 Q `: S- ?8 r4 Y% k- U,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