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金牌帐是一笔糊涂账9 [5 E3 d8 I; B. z
5 d% J4 r- B! Q! i
哪些体育项目需要市场外部资金注入- _8 L$ w8 ?- n0 G4 Q9 i
5 ]3 ^# f1 R1 `- O# `* c
现代体育运动要想存续,只有两种方式。其一,高度的市场化;其二,成为奥运会项目。- X' M/ D" u: z" O
* q) A9 z& [0 f/ y7 S( K. \
如果一些比赛的市场化程度极高(如足球、篮球),并且也是奥运会项目,一般而言,这些项目在奥运会上并不受到关注,水平也相对较低,理由很简单,它们的生存不需要依赖奥运会。而像橄榄球、拳击、板球、高尔夫这些在一部分国家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运动,依靠其自身的职业联赛就足以把水平、生命力维持在一个高度,所以它们作为非奥项目,完全无所谓。/ x+ m; x: \2 w, b8 Y( K
+ z4 {* K3 Q9 F- A& m
高度市场化的项目,它需要的钱必须来自市场,这里不做讨论。而引起广泛关注的“金牌成本”的问题, 全部集中在市场化程度低的某些奥运会项目里。
: Z1 C, Q @. d% y. p
$ F& I1 t" e( p所谓市场化程度低,并不是指参与门槛高、参与人数少。乒乓球、羽毛球门槛低、人数多,但是无法通过市场行为赚到钱,那么这些运动所需要的资金必然来自市场外部——要么来自社会捐助,要么来自纳税人。如果一些项目,不仅仅市场化低而且参与门槛高(如举重、射击、体操),就更需要资金。7 \2 Q( b3 i% w1 N2 `% N
4 Z8 b7 H# V, y6 R" Q& i
一块奥运金牌的成本估算
" {# |) P9 C7 Q) n; \从1993年奥运争光计划问世开始,我国就明确了一切体育运动围绕着奥运会奖牌的目标。这样的成本投入看重的更多是金牌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
% ]. V" B: j) s1 c0 B7 C8 C) c% z: a# ~2 U& A- a! R# Y% g
以本届奥运会的投入来看,重点项目,即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投入巨大,每块金牌的成本高达3000万元—8000万元。而在我国,研究在现有体制下奥运金牌的成本核算的体育经济论文还没有出现。没有人意识到,也没有人测算过几千万元一块金牌的成本及效率问题?, [) z2 `. ]; U/ H0 }" ?) O
6 }$ b: G/ D# d4 p- V, ]
8月4日,因为费用的问题,中国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鸟巢”停建。从夜晚的长安街上看去,“鸟巢”那巨大的黑影耸立在街,透着微微的灯光,没有了往日里繁忙的景象。近日里,好几个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建设项目都受到了质疑,中国体育投入的“举国体制”引起微辞。
; K, q! \0 R, j2 W \8 q& L/ v6 w' y# t0 U. }. z3 L
但是,2004年奥运会的投入还是一样的庞大。从1993年奥运争光计划问世开始,中国政府就明确了一切体育运动围绕着奥运会奖牌的目标,无论多少的成本投入,更看重的是金牌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9 g- H. n2 v2 @- P) v6 l
3 K9 h O B. }6 T4 c& o# s0 r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在被反复讨论的时候,8月8日,2004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全体出发了。本次中国代表团共有633人,其中运动员407人,官员226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对记者说:“本次奥运会的费用我们还没有完全统计。总之,其中大部分是国家拨款,一部分是国际奥运会分配的费用,还有一小部分是社会捐赠的物资。”( ^- k) W( ?3 i! _: K
7 a+ {, s% Q; b+ F( M% g5 U$ V
奥运争光计划的源起
) |0 ?" p: z5 d6 c; x6 ^8 J, G" Q% F
国家奥委会副主席吴寿章退休的时候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至今,他还清楚记得1993年的情形。那天袁伟民把他叫进办公室,告诉他拟定一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当时他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可是,当他2001年离开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办公室的时候,悉尼奥运会荣获28块金牌的这个数字还在他的脑海中跳跃。2 |+ ?" l/ M' C5 C2 h0 X
$ L" r. C3 E, B7 P# D
28块金牌,排名第三,他当年拟定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任务。新的奥运争光计划即将出台。2001年,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 m( h: x( u% b; ^8 a2 C( y5 m% \9 |0 z2 ] ]5 s# ?
雅典奥运会代表团出发前,身兼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崔大林说:“是的,悉尼奥运会我们确实获得了28枚金牌,位居世界第三。可是,我们却依然不敢自称‘体育强国’。”他这句话并不仅仅是谦虚。我国现在的目标是在“冲击雅典奥运会,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这个关键时期继续保持一种强势的姿态,或者更加明确的是要在本届雅典奥运会上保持“第三名”的位置,“举国体制”不仅仅是投入上的机制,更是一种普遍化的由政府提倡的社会心态,未来的半个月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将会盯在那些金牌上。
' ~' P/ `6 R9 i( P2 H
# s9 f% {2 U3 J* [1 {; ]8 V崔大林在内的很多人对此都持一种保留态度。他们不愿承重如此庞大的压力。2 l; {- o: s* b6 ^( x
, a& h0 ?5 m- r* m8 r但目前,中国实行的“举国体制”的做法不能改变。甚至到2008年都不能改变。“现在也有很多国家在效仿我国的这种体制,因为这种体制能够见效的。”崔大林说。
# j% U& x( t f* @# x; u8 V# {( ~5 e5 w1 g; }
在这种“举国体制”下,新时期的“奥运争光计划”的目标要求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稳中有升。扩大优势项目,继续保持在亚洲的领先地位,巩固和加强在夏季奥运会的前列地位。
% y; A3 \# j3 R! V/ Y7 G. ]- S* y Z# {* q8 y" f+ v$ E* \/ p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纲要规定就必须要在继续实行“举国体制”的前提下进行。针对这几个目标,《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01-2010》中规定:“确保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国家财政拨款是体育经费的主渠道,必须予以保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体育法中‘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的规定落在实处。按照‘分级管理,分级投资,分级负责’的原则,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全国性体育组织机构的活动,承担为国争光任务的重点运动项目,参加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国家训练基地的建设等事项。 建立和完善体育专项资金制度。国家设立‘奥运专项资金’、‘全民健身专项资金’、‘体育设施建设与维修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保证体育事业的重点需要。”/ H9 g$ I7 {2 j) p7 S4 T
1 B! N4 h: S! ?7 y' ]按照这个计划,为确保北京奥运夺金牌,将适度扩大国家队编制,增设部分项目的国家二队。目前,拟增加706个一线国家队队员编制和1200个二线国家队队员编制,同时在20个奥运会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和球类集体等项目中建立国家二队。这个编制正在进行中,那么,加上目前1316人的国家队编制,从2004年开始,国家队的人数将达到3222人。庞大的队伍,背后究竟是多少成本开支呢?
, A, L0 L1 Q" H8 M; K& U" b) t5 e! W2 u' I" ^( M
究竟需要多少钱
0 L& \& Y2 H; a, W' M8 y- R: C! D6 ~3 y' O/ e/ N5 a
为了实现这个“奥运争光计划”,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然而,“费用”这个词对于所有的人来说似乎都是一个很神秘的词语,每一个人对此都讳莫如深。“我们的费用是逐年增加的”、“我们的费用是得到保证的”……所有的人都对此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6 v7 E8 }( y; d1 ?1 l* Z/ ?. q8 s+ o1 g. Y' H6 [9 N
“1990年代初期,我任球类司司长的时候,单就羽毛球队,国家一年投入2000万元,其中外事费用只有150万元。然而,实际上,每年参加各种比赛的费用,羽毛球队就需要外事费用六七百万元。”原国家体委球类司司长吴寿章回忆说,“不足的费用,都是由社会赞助解决的。”9 H: \1 Q2 s5 S
x: i2 |" G0 W- M% @& I+ U
然而,在1996年,球类司就已经解散,分成为“小球运动管理中心”、“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等,相应的还有其余各司都成为“射击射箭管理中心”、“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田径 运动管理中心”……等专业项目中心,到目前为止,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单位有2个机关中心、21个运动管理中心、5所直属学校以及其他共42个。
, |5 p; W2 @ A" w5 u, H9 v) q9 Y% a+ P8 c+ t
从1999年起,按照“暗钱变明钱”的原则,国家财政部规定取消国家体育总局“预算内”、“预算外”的差别,将收支脱钩。也就是,所有收入,包括彩票的收入上缴财政部,然后由财政部统一拨款。因此,原本属于“预算外”收入的彩票收入与若干项目中心、场馆的创收都被纳入了“预算内”。
& ]! d% z+ G% P( ?7 D M0 e5 w) _* X4 W
2001年是《2001-2010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执行的第一年,在执行该计划前,从国家财政部公布的财政决算报告中可以看出,2000年“文体广播事业费”预算数为292.24亿元。“其中拨给国家体育总局的财政经费与事业费为16亿元”。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公布过的一个数字,国家体育局体育经济司副司长刘扶民证实了这一数字。但他还说:“每年国家拨款是超过16亿元的。而且将随着2008年的到来将逐年上升。”
0 i8 k1 C% h; d( m2 T: s/ p4 ^: P% H' T0 y4 o+ W* V/ e
“与往年奥运会突击式训练不同的是,备战2004年奥运会的计划已经从2001年就开始执行了。这就叫做‘奥运周期’。国家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从方式方法上来看也更加系统化。到目前为止,国家拨款还是我们全部费用的主要来源。超过90%。”刘扶民还说。& x8 c3 o; B* a" E, O
+ \# \( R+ N# o, ?$ h1 U$ `& n
“我们的目标就是奥运金牌,一切都是为了奥运金牌做准备。”本届奥运会专家组组长吴寿章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透露的数字表明,按照奥运争光计划,从2001-2004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1亿元;2005-2008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2亿元,那么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仅仅对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拨款就会达到27亿元,这其中并不包括国家专项拨款。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国家的专项资金拨款就已经达到了40亿元。
w; i! _7 d" {! X( l& @% L- \4 B9 C) h: |5 F. v
“实际上,国家专项拨款肯定会超过这40亿元的数目。”刘扶民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