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足球报》撰文回顾了中国足球七年以来在俱乐部建设和股权改革方面的发展,提到七年当中俱乐部经营和股权改革落地并不顺利。 自从2015年中国足协下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之后,中国足协对于改革和完善俱乐部建设和运营模式就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联赛的健康发展也一直关乎着中国足球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七年时间过去了,俱乐部在投资建设、股权分配、薪资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了俱乐部的健康发展。 首先,在促进俱乐部健康发展方面,中国足协在2016年1月曾出台禁止俱乐部异地搬迁的政策,旨在避免俱乐部投资人随意在各城市之间迁转,失去稳定的依托。同时,严格准入标准和考核,在2020年之前,所有俱乐部都基本上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准入,但2020年之后,受疫情及其他因素影响,俱乐部在准入问题上出现很多问题,仅2020年一年就有20多个俱乐部因欠薪没能通过准入考核,随后问题越来越多,球员讨薪事件频发,很多俱乐部难以为继无奈退出。 其次,在股权改革及俱乐部中性冠名方面,虽然足协提倡多元化投资,鼓励推动俱乐部地域化、去企业化,但2021年初中国足协“一刀切”实现中性名改革之后,各俱乐部推进股权改革的进展并不顺利,股权改革成功者寥寥无几,股权改革不顺利也直接影响了投资人的投资热情,相关部门也缺乏指导性文件,因此该项工作未来前景也并不乐观。 再次,在薪酬体系以及外援名额限制层面,足协推出了很多措施严查“阴阳合同”、遏制欠薪行为,同时连年降薪,确定“四大帽”,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未让欠薪问题得到解决,反而在纠正欠薪的道路上矛盾频发,很多球员仲裁讨薪行为接连发生,也直接影响了足协准入考核机制的公信力。据悉,目前中超16家球队当中仅有3支球队不欠薪,这也严重影响了俱乐部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