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0 z$ C1 m( M. D
. ]4 M4 |- W) B8 y" Y# X/ i: w5 ^* d1 H% z4 Y2 Q# Q
) u5 x$ c. \+ {9 e& W: R(⊙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篮球与冷战 NO.1205-篮球与冷战 作者:顾安娜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1972年,联邦德国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慕尼黑奥运会。 此时冷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通过一系列改革完成了国力的中兴,双方的国际影响力旗鼓相当。而在加勒比地区、中东、东南亚、拉美、非洲,又有各种各样的政权变更,追随美苏两国的小国政权方生方死,世界已经坐在了新一轮战争的火山口上。 美国除了战争损失还陷入了国内的分裂 大量美国人民不再相信自己的政府 (图片来自wikipedia@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
* \: P/ `; x" K1 n5 O& Y. H
- y+ L, v/ w y* p7 F; M5 o有着二战的惨痛记忆,此时又处在冷战前线的德国人,最不希望看到新战争的爆发。他们急需要这样一场世界运动盛会,促进两大阵营的理解。 然而天不遂人愿,当年奥运会才一开张,就发生了以色列运动员被杀的惨案。此后的男子篮球决赛,更是激起了美苏两大巨头争论,渴望和平的西德,反而变成了矛盾的导火索…… 绑架者挟制人质和西德官员交谈 要求释放在以色列被监禁的234名巴勒斯坦人和非阿拉伯人 最后谈判失败,对运动员进行了屠杀 (图片来自wikipedia)▼ $ h6 B$ Z; o# J7 r$ h
! A+ [# }+ a, ]5 c9 y. _/ m% T布尔什维克的篮球 篮球在苏联一直是颇受欢迎的群众运动之一。尽管它在劳动人民中的影响力尚不如足球和俄罗斯特色的冰球那么大,但因为篮球对场地要求低、战术变化多端等特色,得到了苏联的城市人口和大学生的喜爱。 战斗民族的孩子在球场上也充满战斗力 (图片来自basket99.ru)▼
3 C0 k0 {2 L1 |) R/ h0 ]; v' L1 C$ P( y3 t
不过对于一度以意识形态与其他国家区分的苏联来说,与西方国家的体育接触还是不宜过多。因此直到40年代,苏联篮球都一直处在自娱自乐的状态,有国内联赛,也有与苏东集团国家的友谊赛,但就是没有参加任何国际级别的比赛。 自己玩也挺开心的,毕竟苏东集团也是一个很大的家庭 (图片来自irkut.russiabasket.ru)▼ " z! ?) `9 h+ u7 z. x: x a" x9 e
2 j* i- o8 u2 k5 l这个僵局终于因二战后骤然升温的冷战气氛而被打破了。 1947年,国际篮球联合会(那时还叫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邀请苏联参加男子欧洲锦标赛,苏联同意了,他们还同样派队参加了1950年的女子欧洲锦标赛。 让篮球队走出苏东集团,与更广大世界里的对手们竞逐,苏联中央也有自己的目的。他们相信,在世界主要球类运动中赢得好成绩,将有利于提高苏联的国际声望,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日渐升级的美苏话语权争斗中获得优势。 1955年的苏联篮球 (图片来自basket99.ru)▼
5 C! ]. C% W2 L( m1 E4 d% u
+ C2 g/ G' i O1 U, b苏联高层的信心是有道理的,苏联确实在当时的欧洲篮球界自有其特殊的优势。 丰富的民族组成让苏联队得以凑齐具有不同体质特点的队员,根据比赛要求承担不同的任务:俄族人具有体型和耐力方面的优势,适合在内线防守对方重点队员;格鲁吉亚人有出众的速度和控球技巧,适合打后卫;波罗的海民族则盛产精准的射手,中远投表现出众,可以在场上当好摇摆人…… 一直到今天,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都是国家队排名Top20的常客,当年的苏联队能吸收所有这些国家的精英选手,作战实力可想而知。 还获得过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男子篮球金牌 (图片来自yandex.ru)▼ 3 X$ e; z8 H" t% v( z/ r- U* t C
g. n5 h$ |3 P }3 K其次则是苏联的意识形态对篮球这样的团体运动的影响。 当时美国的篮球梯队培养依赖商业化的NBA,在这种体系中篮球明星的个人号召力是票房和收入的保障,因此突出明星球员的打法一直都是NBA俱乐部的首选。这也为后来NBA球队走上了恶性的明星竞争埋下了伏笔。 最强的得分后卫十年前就留着标志的大胡子了 (图片来自Flickr@ JMRosenfeld)▼ + s- d& t W+ B$ t
- j4 |& T3 u: t, O1 X8 P而苏联篮球队则拒绝承认明星球员的作用,希望球队是一个平等的矩阵,每个球员都是矩阵里的一个钉子,或是负责站岗,或是负责抢篮板,或是负责投射,每个人只有在恰当的时机才应该成为核心。这样的球队虽然少了明星的带动,但能保证其在任何条件下都做到稳定输出,后来被证明是更为先进,也更考验教练水准的打法。 俄罗斯篮球名宿鲍里斯·费多托夫就曾骄傲地说过:“美国人对苏联篮球一无所知,苏联篮球的发展完全归功于布尔什维克的大脑。” 那么当对苏联篮球哲学一无所知的美国人遇到布尔什维克球员们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慕尼黑的时间魔法 美苏两国在篮球场上第一次相遇,是在1952年的芬兰赫尔辛基夏季奥运会上。那是冷战铁幕拉上之后的首届奥运会,也是苏联参加的第一届奥运会。 1952年的芬兰赫尔辛基夏季奥运会开幕式 (图片来自olympic.org)▼ & ?' d s X+ e5 K6 y% X
: h* u' S) M* I9 K- s- \4 u/ Y$ {; r
此时的苏东集团和西方世界,共同抗击法西斯的战友情仍在,互相也并不清楚对方的底细,赛场上的外交氛围显得小心而大方。苏联高层也希望运动员们能表现得自然亲善一些,成为“人民与和平的友谊大使”,展现苏联的形象。 在篮球方面,两国都没有想到小组赛一出线就会遇上。 当时的奥运会篮球八强赛,采取的是循环赛制,八支小组出线的队伍再分为两组打循环赛,各组前二挺进四强。这是苏联运动员第一次与美国人交手,苏联人很快就意识到自己不是对方的对手,最后这场比赛也确实以苏联大比分落后而告终。 有意思的是,两队最终又在决赛会师了。明知不敌的苏联总结经验,采用了拖延战术,在中后场控球,既不传球也不投篮,消耗美国队的锐气,最长的一次控球时间甚至到了12分钟。这让比赛的观赏性大大下降,迫使FIBA在赛后不得不引入单次进攻时长30秒的规定。 1952年奥运会上苏联和美国的篮球对决 (图片来自wikipedia)▼ . X& B- ]9 b$ R5 C; M6 s9 R
, C, ?/ O5 w, z% K" \; E然而这还是没能阻止强大的美国队,他们最终以36:25的比分赢得了金牌,苏联则屈居第二。 在此后的历届夏季奥运会上,这样的决赛戏码就像是中了邪一样不断反复上演,苏联在接下来的墨尔本、罗马、东京奥运会决赛场上接连败给美国队,当上了千年老二。而美国则成为了世人眼中的篮球金牌专业户。 在苏联解体之前,美国男篮有三次没有拿到金牌,其中两次是被苏联拿走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 7 b, M; i5 } ^
4 U) v# n+ ~7 i( P由于长期未能击破美国人的霸权,篮球运动在苏联国内的地位也开始变得微妙了起来。同样获得银牌的其他运动员回国时能获得英雄般的欢迎,唯有篮球队得不到鲜花掌声,赛后的庆功宴上他们也被领导们有意无意忽视,这条职业道路越来越难走了。 但时间没有让苏联国手们失落太久。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场上,站着的依然是美苏这对老冤家。国际局势的变化和赛前发生的慕尼黑惨案,让这场决赛本身就充满了火药味,谁能拿下冠军,就能在冷战的下一个阶段获得更多声望。 看起来苏联队员的球感还不错 (图片来自wikipedia@Tinelot Wittermans)▼ ' k" P* t' m! ^
* p9 g' h4 N0 W; s7 l' S+ R8 W
上半场结束,苏联队以26:21领先,下半场他们更是一度将分差拉开到10分,让美国队员们感到了巨大的压迫感。但随后,美国队通过一系列抢断和快攻把比分差距迅速缩小,在比赛还剩3秒时把比分追到了49:48。 一个人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并不多,对年轻的道格·柯林斯来说,这绝对是重要的一个 (图片来自YouTube@aiv67)▼
8 P7 \% p( h1 G1 |7 D- H9 `9 d0 i* _
$ Z, c; R4 a f/ i0 K I后来被费城76人在状元位选中,并在退役后先后执教76人、活塞、公牛等队的美国后卫道格·柯林斯此时站上了罚球线。他需要至少罚中一球追平比分,再罚中一球就可实现反超。 正在带球的5号就是道格·柯林斯 虽然这个投篮没进,但因球员的身体冲撞犯规,得到了两罚的机会 (图片来自YouTube@Verzaad)▼ 两罚全中,美国队反超了!美国队赢了!美国八连冠了!球员和现场球迷都沸腾了起来。 欢呼和快乐似乎是来的有点太早了 (图片来自YouTube@Verzaad)▼ ! M5 _( @6 d) [7 P" |
& `. _% Z& o* R2 K5 E不对,有什么地方不对,记分牌上为什么出现了时间魔法,时光+3s? 偶然背后的必然 就在道格·柯林斯罚球的同时,苏联队主教练要求了一个暂停。 这在篮球比赛的收尾阶段是很常见的操作,可以让精神紧绷的球员下场重新整理战术,以便重新发球计时之后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进攻,也是篮球比赛尾盘最精彩刺激的阶段。 然而接到要求的裁判员手慢了,提前打开了计时器,到苏联队进攻时只剩一秒时间——这甚至不够完成一次投篮。因此苏联队要求主办方把时间回溯3秒,给苏联队最后一个进攻机会。 成了 (图片来自YouTube@Verzaad)▼ ' E: V" X% N! f: Y0 a
6 X3 j8 R, q" ?: W& @3 d经过紧张的讨论,裁判组同意了苏联队的主张,让原本已经结束的比赛又多进行了3秒。这次,苏联国手们没有浪费机会,由中锋贝洛夫完成了一个扣篮,帮助苏联最终以51:50拿下了金牌。 篮球场上的惊天反转从来不少见 (图片来自yandex.uz)▼
; a! k* C! Q& E$ n) l; w; l% q3 P
这回坐在场边哭泣的,就轮到美国人了。自从参加奥运会比赛以来,美国男篮还从未有过败绩,结果没想到是在西德的奥运决赛上输给了苏联。最终,失落的美国队没有出现在颁奖仪式上,象征银牌队伍的第二阶梯上空空如也。 开心的苏联男篮,实现了大反转 (图片来自aktsport.ru)▼ 1 j* Q- G n! X8 ]2 t2 _
D. u5 x" W+ x- T7 I
然而正如所有体育比赛一样,篮球比赛的结果从来也不完全是篮球运动员们能决定的。一场具有争议的焦点比赛,并非无缘无故出现,更将会在政治和外交领域带来无穷无尽的后果,牵扯范围之广超乎想象。 赛后,美国队向组委会上诉,要求撤销最后三秒的成绩。但裁判团认为当值裁判补时并无不妥,驳回了美国人的要求。恼羞成怒的美国人开始调查这个裁判团的背景,发现5位裁判中有3位分别来自古巴、波兰和苏联,都是苏东集团国家,判罚必然向着苏联。 但这很可能是美国自己编造的阴谋论,因为就算是西方世界出身的裁判,也并不喜欢霸道的美国。 比赛当天,FIBA当时的秘书长,英国人威廉·琼斯也在现场。在裁判们忧郁不决时,正是他主张要为苏联补时,以求弥补赛事方的过失。美国人同样为这个英国人找到了罪证:琼斯曾私下表示,美国篮球的强大,正在扼杀国际篮球。更有人推测出了下一句:如果有机会,他就要干预结果,给美国一些颜色瞧瞧。 现在的威廉琼斯杯邀请赛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秘书长 (图片来自YouTube)▼ , w! q& ^6 ?. C) y# \" F. r9 |
. c e2 J- a k5 e
此后大量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威胁信,被送到了FIBA和奥组委官员们的桌上,表达着美国人民对国际赛事主办方的不满、敌意和诅咒。 但从没有人考虑过一个问题:曾经领先苏联一大截的美国,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的决赛里与苏联难舍难分,以至最后为了三秒钟的时间魔法大动干戈呢? 历史的进程作用就在这里体现了。 1972年,越战进入尾声,美军已经在当地虚度了将近20年,国内反战示威此起彼伏,尤其是怀有大同理想的大学生们,对国家机器的质疑到达了顶点。而当时的奥运会篮球赛仍然秉承业余制度,美国队的主力都是大学生球员,可他们大都拒绝为国家服务,大大削弱了美国队的板凳深度。 1972年参加奥运会的美国男篮名单 他们还只是年轻的大学生,并不像现在一样大多由NBA球员组合▼
7 M, n6 F9 I, Y5 M8 q% j. U- y7 v9 z' v4 v, H) ?- y2 D+ N
当然苏联的自我奋斗也是很重要的。自从52年第一次交手以来,苏联队的人员配置和战术训练都围绕着如何击败美国而展开,再加上他们培养出了贝洛夫这样连美国人都求之不得的传奇中锋,20年来磨的剑最终把美国斩于马下。 偶然的背后,是某种必然,那回溯的3秒钟,只是为这场精彩的大戏添上了更浓郁的戏剧色彩。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远没有结束。意识到自己即将失去篮球霸权的美国,此后仍然在多方施压,希望苏联夺魁这样的意外事故越少越好。 70年代中期,在轰轰烈烈的民意支持下,美国政府吞并了美国奥委会(USOC),从此美国奥委会再也不是纯洁的体育组织,而成为了实现美国国家目的的喉舌。 他们成功抵制了1980年苏联奥运会,并继续加大对国际奥委会的游说和威胁力度,逼迫萨马兰奇在任内撤销对男篮业余运动员的要求。这才有了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首支来自NBA的“梦之队”。 被任命为梦一队联合队长的迈克尔·乔丹 (图片来自wikipedia@Tinelot Wittermans)▼
. s* V, f$ ~9 P- n9 v/ b9 F$ {- z% J5 _6 O1 R D
而此时的苏联,却已经在风雨飘摇的末路狂奔中土崩瓦解,再也不会成为美国人担心的对手了……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YouTube@Verzaad END
& R ^" ^3 G ^2 W6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