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一个东北的博主拍自家猫,叨叨叨的说了好几分钟的短视频,充分发挥了东北人的语言天赋,把一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华田园猫说得还挺有个性,特别与众不同。我觉得蛮好玩,就转发到自己的微博上,有身在南方的朋友看完就非常严肃认真的问我,为什么他要给自己加这么多戏。 这话说得我一愣,第一次听人用“加戏”这个词来形容东北人,仔细一想还挺对,可能是我自己是东北长大,虽然离家多年,但是从小还是比较习惯这种夸张和戏剧化的表达方式,所以没有太多的感觉。想起一个朋友说他初到上海,办公室里的上海同事都觉得他简直是赵本山转世,随便插诨打科一下,一屋子人就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了。但是笑过了也就笑过了,并没有人能接得住他的话,这让他有一种高手无用武之地的寂寞。要是在东北,这话扔出去根本掉不到地上。我很小的时候,坐公交车上学,有一次车要开了,一个小伙子跑过来,在车门要关掉的一瞬间,从门缝里将自己塞进了车,售票员隔着满满当当的一车人冲他喊,“门没夹着你吧?”小伙子回答“尾巴搁家了,没夹着。”当时我们当地有个说法,说那种出门不随手关门的人是长着玻璃管尾巴,怕夹。小伙子话音一落,一车厢的人都笑起来。这就是我记忆中东北人的日常。 孩子们打小就会说话,爱交流,学着大人讲笑话,大家在学校里,你一言我一语的嘻嘻哈哈的长大,后来我到了江浙一代,才发现南方的小朋友很多都很沉默,不太爱说话,心里很有数,他们也不像东北孩子那样从小被大人推出去要叫人,没什么表现的欲望。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帮忙家里的人生意,小脸上透着精明。 虽然我是东北人,但离开东北后,在南方生活的一段时间里,我曾经很不喜欢东北人的浮夸,觉得不实用,都是嘴皮子上的工夫。不过现在又学了心理学,再被朋友问到东北人为什么戏这么多,对东北人特别爱给自己加戏这件事,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众所周知,东北的气候其实不是特别宜人的,一年十二个月里,几乎有五个整月是冬天,在这五个月的前后还有飞沙走石的大风天,入冬之前从十一过后开始刮风,开春后风会刮到五一之后,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人们一年中大多数的时候都生活在室内。冬季日照时间短,人又不能到室外活动太多。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过,气候对人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光照会带来血清素水平的变化,通俗点说,阳光可以让人的大脑产生放松感和快感,而光照缺乏,也容易导致松果体产生的褪黑素减少,从而产生抑郁症状。因此,秋冬季是抑郁症患者的高发期,心理学上也有一个名词,叫做季节性抑郁,也叫季节性情感障碍。 许多高纬度的北方国家都是抑郁症高发的国家,比如我从小喜欢俄罗斯文艺作品,无论文学也好,音乐和电影也罢,那种俄国式的忧伤总是令我着迷,俄罗斯人酗酒特别多,抑郁症其实也很多,除此以外,北欧各国也是一样,冰岛是全世界最大的抑郁药消费国,瑞典据说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有抑郁倾向。 相比之下,打我有记忆里的东北人要显得乐观得多,我们没有什么东北式的忧郁,当然了,这不是说这里就没有抑郁症的患者,只是比起世界上其他寒冷的地方的人而言,整体上要好得多,从前我觉得天气对东北人的影响,比如特别注重社交,甚至有过度补偿的心理,喜欢讲笑话,许多人活得不那么深沉,甚至有些肤浅,只是因为冬季漫长,大家没有地方可去。现在想想,这也许是民间百姓自发的一种对抗抑郁的办法,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从前并不知道什么心理学,抑郁症这些名词,也没有受过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但是他们仿佛天生就知道,活得开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东北,一个人如果没钱没地位,但是他能够常常带给大家快乐,他在朋友圈里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和俄罗斯,北欧这些国家不一样,东北的文化也没有出现高寒地区的那种深刻和忧伤的气质,反倒是像二人转,小品式的插诨打科,有一种及用时行乐的感觉,从前只觉得这是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现在想来,它的存在也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和作用,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这样的文化形式,而非那样的文化形式,概还是因为客观的需要。东北人没那么需要心理医生,日常的生活中,爱聊天,爱社交,爱讲笑话……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心理安慰作用了,笑一笑,十年少,比心理医生给开药还管用。但是这样的方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暂时就想不出个所以然了。 当然了,这些也是我不怎么严肃认真的瞎琢磨,未必都对。诸位全且一听,聊做茶余饭后的一笑吧。
5 }. N( Q1 t2 K: o- y3 B' J3 q1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