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中,投失球数=投篮总数—投篮命中数
, x; t$ h5 c/ x8 z$ C* G1 R1 w# H$ @$ l- [
这套公式理解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
! \/ _" l: V+ j! w" v6 @. X
& t1 h% e; c9 p C" Y- q 1、回合数主要取决于几项:投篮情况、罚球情况、二次进攻情况以及失误情况。
- _- ~8 L6 c) a' z k, u, ?( F$ P
2、大多数进攻都以投篮结束为标志。因此完成一次投篮,就意味着本队一个回合的完成。
5 r0 b. Y' a$ ?& k8 S3 B4 N t+ N9 }1 O4 T0 T- U
3、用罚球数*0.4,即每2.5次罚球相当于一次投篮。绝大多数的投篮犯规都是换来2次罚球,但同样存在着三分犯规后的三次罚球、命中后的加罚、技术犯规罚球等。三分犯规与两分犯规的投篮不计入投篮中,因此都属于一个回合,而加罚和技术犯规则不能计入一个回合。因此,通过大量样本计算出了0.4这个系数。0 b, H! w5 n1 s- G+ y6 E
5 @/ U, A6 n& V+ R7 h p 4、关于二次进攻
! V; p/ a4 {" t; S! _( e! ]2 ?6 L
在这套公式中,如果球队投失后抢到二次进攻篮板后,继续进攻,则算作是同样的一个回合。由于某些二次进攻耗时特别短,因此,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某场比赛因为过多的二次进攻,导致回合数的虚高。
. a3 q+ x _/ e8 M0 G. u9 w9 u0 }. R+ x* n% J- J5 s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进攻篮板数,而要用投失球数*进攻篮板率呢?这主要是因为:①抢到进攻篮板后,未必一定形成投篮;②某些没进的投篮,没能形成篮板球,而是直接出界。所以用投失球数*进攻篮板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中的误差。2 ^7 g6 ^8 q5 A8 D8 e$ `- n
9 K5 R! m5 R( y( Y8 j7 x4 B 5、关于失误
2 G2 y( J% }8 E+ [( g7 l% ?3 }5 V9 F9 b
失误不形成投篮,但会形成球权的转换,也就多产生了一个新的回合。5 [0 b4 o# d" T3 c+ a8 G
# z% j+ w8 W% `) ]# ?, L4 q# c! b
6、关于1.07这个修正系数
" [$ p$ A# d+ Q1 Q2 f$ ^$ h) y* \% q2 ], E! L% z! c4 @
为什么要乘1.07这个系数呢?这个1.07的主要作用就是起到修正作用。由于二次进攻数的计算是一个近似值,而球队失误后,对手也未必形成一个回合(比如丢球后时间到了),因此,根据大量比赛样本的统计,乘以1.07后这个数值会趋近于真实比赛的数据。
/ D' A) N1 l; y; U& P1 x/ k* U$ K% {2 W
特别说明,由于在这个公式中引入了0.4、1.07这两个修正系数,并且在计算二次进攻率等数值时,同样是采用了近似的算法。因此,比赛的回合数会出现小数。从而,计算出某场比赛的节奏也会出现带小数的情况(实际上单场比赛的Pace都应该是整数)。所以,对单场比赛而言,比赛节奏的数值事实上是有一定偏差的,偏高或偏低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但如果计算大量比赛,这个数据就会非常趋近于真实情况。而且,比赛样本越多,这个数据就越真实。
; c/ ?0 K0 f" B#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