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足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足球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沿革
19世纪60年代,外国侨民把足球带到上海,同治六年(1867年),租界出现了足球会的组织,但当时还没有形成正规化的球赛。至19世纪末,西方侨民足球队日益增多,竞赛随之增多,规则也逐步完善。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西方侨民成立了上海足球联合会,组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正规化系列足球赛(见租界侨民体育)。
在华人中出现足球运动,最早在19世纪末。光绪二十一年,圣约翰书院开展了足球活动,由外籍教师兼任教练。光绪二十八年,南洋公学(交通大学)也成立了足球队,与圣约翰书院约定每年举行主客场二次比赛。两校之间的比赛,成为上海滩的一大盛事,每逢比赛,“观众动辄万千,学校邻近,倾巷以赴,……其情况无逊于浴佛节之静安寺庙会”。(《上海足球》26页)两校的足球赛持续了25年,直到民国15年(1926年)时才结束。此时,上海其他各类学校足球运动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其中有徐汇中学,中西书院、汉璧礼公学等都曾聘请英国教练兼教师。民国3年,华东各大学体育联合会成立,足球赛被列为该联合会的主要竞赛项目。
华人的社会足球队最早出现于民国元年。西门公共体育场建成以后,有共和、乐群、搏爱三个足球组,以后有铁路队出现。当时,社会球队中实力最强的是乐群队。
民国13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沈嗣良主持成立了中华足球联合会。由联合会发起举办了上海中华足球联赛,这是第一个中国人自办的足球组织及足球联赛,它突破了上海足坛一直由西方侨民控制的局面。华人足球联赛的出现,促使了社会业余球队的迅速发展。如第一届联赛只有4队参加,到第二届即有37队报名,联赛分成甲、乙两组。到民国18年的第五届联赛时,已有49队报名,比赛分成5个组进行。由于中华足球联合会所使用的球场仅三处,30年代只能把报名队限制在56队之内。民国22年,中华足球联合会的主要球场一一中华运动场被业主收回,联合会只能限定具有自备球场的队才可报名,因此报名队徒降为24队。中华足球联赛共办13届,到民国26年结止。先后有乐群、乐华、优游、沪江、三一、暨南、真如、复旦、铁路等队得过甲组(即中字组)冠军。
华人球队的水平在频繁的联赛过程中得到迅速提高。民国14年,新闻界称谓“亚洲球王”的李惠堂由港来沪参加了乐群队,次年,李惠堂与广东俱乐部的部分球员组成乐华队,该队在技术上很重视集体配合,改变了原来好踢高球和远球的风格,使上海足球的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乐华队成立后,不仅参加华人的联赛,也加入了西方侨民组织的各类比赛,首战即以4:1胜外侨强队腊克斯队,在民国17~18年的赛季,还取得了西联会甲组联赛和高级杯赛冠军。民国19年,李惠堂返港后,乐华队解散,继之有东华队代表着上海的最高水平。民国23年,东华队首次取得了西联会的“史考托”杯赛和甲组联赛的冠军。上海参加五、六届全国运动会的足球队,主要是东华队成员。
二三十年代,上海足坛出现的著名球星有李惠堂、陈镇和、孙锦顺、周贤言、戴麟经、贾幼良等。
民国26年,上海沦陷,中华足球联合会停止工作,中华足球联赛也中断。由于日军暂时没有进入租界,西联会各项比赛仍在租界继续进行,西联会所组织的各项球赛,成为上海足坛唯一的赛事,直到民国31年,西联会解体。在日军进入租界后,上海仍有20余支外侨足球队和近20支华人足球队。为继续进行比赛,于民国32年9月24日,足球界成立了上海足球联合会,重新按照西联会的办法,由联合会组织全市性的足球联赛。
解放前上海足球队在全运会中名次表
年份
届次
上海队名次
备注
1910
2
1914
1
代表东部
1924
1
代表东部
1930
1
1933
1
1935
4
1948
弃权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当年秋天,上海体育协会成立,下设足球委员会,继续组织联赛和市长杯等各类赛事。当时,东华队仍是上海唯一强旅,但新出现的联谊、青白等队也具有相当的实力,所以市代表队是由几支强队选拔后组成的联队。民国35年~37年与香港之间进行的三届埠际赛,市队均以联队出阵。
40年代上海足坛的著名球星有贾幼良、张邦纶、李垚、高保正、何家统等。
解放后,上海足球进入新的发展时期。50年代初,首先在工矿、企业、学校中普及开展,据1954年统计,全市有基层足球队2207队,有队员18699人,其中工矿、企业占61.4%(1357队)。至1955年,基层足球队发展为3180队,其中工人队为1930队仍占60%。在群众性足球活动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市足球协会于1957年组成筹委会,于1960年正式成立。
建国后,市足球代表队最早出现于1951年,当年10月,组成市足球集训队,以后又成立了以上海队员为主的华东队和上海青年足球队。至1953年底,华东体训班足球队成立,开始了全脱产的训练。直到1954年10月,华东体训班建制撤销,在华东体训班足球队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市队。1957年为了培养后备力量又成立了上海白队。当时上海队采用“四前锋”的打法,强调了勇猛、快速的作风,体力和技术水平均有较大提高。1956年全国开始组织甲级联赛。第一年甲级联赛上海队即获第二名,上海当时有二支球队参加甲级赛,另一支为全国轻工业工人队(后改名为红旗队)。另有5个队参加乙级联赛。到1960年,上海有4队参加甲级联赛,即:上海队、上海红旗队、上海工人队、上海青年队。50年代,上海入选国家队的队员达20余人(见附表一)。
6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群众性足球活动略有收缩。1962年统计,全市共举行足球赛201场,比1955年495场缩减了一半以上。
市队在全市群众性足球活动收缩和全国足球队都在“休整”的情况下,仍坚持了“两严”(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并狠抓了射门命中率和传统接球成功率的训练,形成了“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全攻全守”的战术风格。水平得以继续提高,取得了1961年、1962年的两届全国甲级联赛的冠军。1962年,《体育报》评选了22名优秀足球运动员,上海占有11名。1964年,上海保持有4个队参加甲级联赛。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时,上海队获亚军。
1963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群众性足球活动又得到迅速发展,到1965年,全市已有一半中小学建立校队,并经常进行校际比赛。全市各区县的业余体校也建有20余支体校足球队,形成了市优秀运动队的后备梯队。当时市队有百名以上运动员,教练队伍达16人。60年代初期上海的足球工作在1964年国家体委、全国总工会、团中央联合召开的全国足球训练工作会议上得到肯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足球水平急剧下降,市队人员减少了四分之三,训练与竞赛均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70年以后,才逐步恢复训练。1972、1973年,上海市队仅剩的30余名队员通过国家体委组建的集训比赛,恢复了体能、提高了技术与战术水平。在1973年刚恢复的全国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
1974年,老队员离队,青黄不接严重,导致水平下滑,在1975年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时,连小组都未能出线。1976年以后,市队的训练作风,技术水平均无明显改变,在全国甲级联赛中排在8名以后,到1980年被降为乙级队。降级以后,进行了队伍调整,充实了新生力量,采用了新的训练方法,使全队水平逐步提高。1981年,取得了乙级联赛的第二名,重新晋升为甲级队。随着新队员日趋成熟,队伍配合更加默契,在保持上海传统的细腻打法的基础上,采取4:3:3阵式踢法,水平再度上升。终于在1983年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得了冠军。1984~1989年间,在全国甲级联赛和全国“足协”杯赛中,成绩一直保持在3~6名之间。1985年曾以2比0胜荷兰鹿特丹队,1986年在泰国“皇后”杯赛中以8胜1平的成绩夺得冠军。这段时期被选入国家队的选手升至5人。
上海足球界截止于1993年,先后有53人获得运动健将称号,其中80年代获得健将称号为38人。50年代著名的球星有方纫秋、何家统、郑德跃、陈成达、任彬、张宏根等。六七十年代有陈家根、李传褀、王后军、刘庆泉、蒋耀章、胡之刚等。80年代有柳海光、张惠康、李中华等。建国后参加历届全运会的上海足球队领队教练分别为:一届领队顾民强,教练朱家铮;二届领队顾民强,教练包瀛福;四届领队徐志兴,教练包瀛福、陈志华、李文龙;五届领队葛明,教练方纫秋、王后军;六届领队李文龙,教练王后军、桑廷良;七届领队男足李文龙、女足丁民,教练男足王后军、女足朱光沪、马良行。
进入80年代,足球的群众性活动继续得到发展,每年除了进行成年组的市足球锦标赛和市等级联赛之外,还出现了几项具有地方特色的赛事。
1.陈毅杯职工足球赛,由市足球协会联合各新闻单位主办。于1981年11月25日在虹口体育场开幕。汪道涵市长举行了开球仪式,首届报名参赛队有837个。1982年第二届比赛时,报名队猛增一倍,达到1645个。特邀陈毅之子陈昊苏出席闭幕式发奖。1983年第三届报名队升至2300个,达到历届最高潮。至1990年,10届陈毅杯赛总共有12399队(次)参加,共进行59878场比赛。平均每年有1240支职工足球队参赛,成为上海体育史上规模最大的职工足球赛。
2.雷锋杯小学生足球赛。由市足球协会会同团市委、市青年联合会、中国福利会、市少年宫等单位发起组织的小学生小橡皮球比赛。第一届于1983年4月24日开幕,有500余所小学参加。吸引了近10万名小学生参加活动。当年全市销售小足球与小橡皮球达5万只。该赛至1988年结束。共办6届。
3.“新民晚报”杯中学生暑期足球赛。中学生足球在基层足球活动中比较薄弱,以1985年统计,中学生的足球比赛仅有1061场,占全市基层足球赛17821场的5.9%。1986年,市体委与《新民晚报》联合发起中学生暑期足球赛,当年即有350队报名参加,1987年第二届即达到620队,1988年降为397队,1989年升至407队,1990年为490队。每届比赛平均在1200场左右。
中学生暑期足球赛引起了北京少年宫的注意。1988年,北京中学生冠军队访沪,双方约定,京、沪之间每年均派中学生冠军队互相访问。
4.中小学六项运动系列赛的足球比赛。市体委在1982年开始组织六项运动系列赛,把足球作为重要项目列入,由区、县组队参加,比赛年年举行。至1993年已是第十二届。
此外,在少体校中还开展了育苗杯、希望杯、幼芽杯、贝贝杯等项比赛。1980年市足协还举办了常青小型足球锦标赛,分甲、乙组进行,参加者不少是三、四十年代的国脚,如贾幼良、高保正、张邦纶等老将都参加了常青足球赛。
80年代后期,随着体育社会化的深入发展,由社会办足球的事例日渐增多,主要有三种方式,(1)由社会集资办足球赛,这类比赛以区及基层举办邀请赛或杯赛为主,在80年代后期每年均在20种以上。(2)由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成立少儿足球俱乐部,至1990年底,此类少儿足球俱乐部共有33个。其中闸北、杨浦、普陀三个区即有19个。(3)1993年由黄浦区与申花集团联合创办了申花足球俱乐部,市队成员部分转入申花足球队,俱乐部实行企业型管理,申花队代表市队参加全国甲级联赛。申花足球俱乐部是社会办职业足球队的开端。
由于基层足球赛活动的日渐活跃,裁判队伍也得到了不断扩大。1980年,全市足球裁判仅有500人,而当年足球赛达5940场,需裁判员18000余人次。已显示出裁判力量的不足。为此,于1980、1983、1985年由市足球协会举办了三期裁判训练班,有1500余人参加。市足球办公室成立后,于1988~1990年共办12次裁判培训班,共800余人参加。自1980年~1990年共发展等级裁判2076人次,至1990年能经常执行任务的达千余人,其中国际裁判3人,国家裁判14人,一级裁判120余人。
女子足球于30年代曾于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中出现过,但未能普及。1979年,普陀、杨浦等区出现了女子足球。至1981年,川沙县出现了女子足球队,次年代表上海参加了全国首届女子足球邀请赛。1984年5月,上海市女子足球队成立,训练基地设于市体育运动学校,每年都参加全国足球锦标赛,最好的名次为1989年的第4名。市队队员水庆霞、顾平娟曾被选入国家队为主力,水庆霞曾在1986、1989年的第六、七届亚洲女足球锦标赛中连获冠军。顾平娟在第七届亚洲锦标赛中获冠军。
二、国际交往
解放前,以上海队名义出访,最早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去香港参加埠际赛,但代表队中全部为西方侨民。直到民国13年(1924年),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中国学生足球队去新西兰,全队15人全为华人,其中上海占8人。
社会足球队出访以三育和乐华队为早,三育队于民国17年(1928年)曾单独访日。同年,乐华队出访菲律宾,比6场胜4和1负1;次年6月出访南洋群岛,赛23场胜19和1负1无结局2;民国19年7月,乐华队吸收香港及新加坡6名华侨入阵,改名为华人远征足球队,先访南洋,再访欧洲,因遭英国足球协会“有职业化之嫌疑”的拒绝后回沪,这次出访共三个月,赛23场,胜13和4负6。
东华队于民国21年夏访菲律宾,赛6场胜5和1;民国24年夏访朝鲜半岛,2胜1和,顺访日本,因日本队夏休,未进行比赛。
直接由学校组队出访,有交通大学于民国17年访日,赛7场胜4和1负2。同年,暨南大学访南洋群岛,共4个月,赛23场,胜11和7负5;民国20年访马尼拉,赛7场6胜1负。
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东华队与青华队组成华联队出访泰国与菲律宾等地。
解放后,直至1966年,共有39支足球队访沪,主要是东欧和苏联等国家的球队。同期上海足球选手出访以随国家队出访为多,当时上海有10余名选手在国家队,参加重大国际比赛共6次38人次,国家青年队14人次。上海单独组队出访首次是1955年4月应柬埔寨的邀请访金边。比赛3场,2胜1负。1957年,上海队代表国家去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和第三届青年友谊运动会,访苏以后又去波兰访问。在青年运动会的分组预赛中,曾以3:0胜芬兰国家队,获分组第2,获决赛权。1963年访问越南,赛5场,胜3平1负1。1966年,上海队出访伊拉克、叙利亚、科威特三国,共赛12场,胜10平1负1。
1972和1974年上海队分别访问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阿富汗及非洲的赤道几内亚、达荷美、多哥、加纳等国。
1977年以后,我国开始举办国际友好邀请赛和中青杯国际足球赛。来访队迅速增多。来访队的水平也较高,1977年9月,由“球王”贝利和贝肯鲍尔等世界著名球星组成的纽约宇宙队在江湾体育场作表演赛,曾引起全上海轰动。1978年以后,上海曾作为中国青年杯国际足球赛、长城杯国际足球赛、柯达杯少年足球世界锦标赛的赛区,匈牙利、巴西、古巴、墨西哥、意大利、荷兰、英国、罗马尼亚等强队曾先后访沪。
1979年,国际足联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增加,到80年代,上海队每年都有1~2次出访。1983年,上海队参加了泰国皇后杯比赛,1986年曾取得该杯赛冠军。1987年,上海与香港之间恢复了沪港杯足球赛,港、沪之间,隔年互访一次。1984年以后,由新恢复的东华足球会组织的元老队,已数次去港访问。1991年起,举行了沪港女子足球的互访活动。
中日之间的少年足球交往,开始于70年代,盛于80年代。在80年代,每年均有区县基层球队访日或接待日队的回访。
上海入选国家足球队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表
年代
运动员与教练员
1951
徐福生 邢桂福 庄文权 高秀清 钱允庆 陈成达 方纫秋 何家统 郑德跃 张杰 张邦纶 萧子文 高保正
1952
张邦纶 何家统 陈成达 方纫秋 张杰 郑德跃
1953
(青年队):陈山虎 陈志华 张宏根 张水浩 成文宽
1954~1960
陈成达 方纫秋 张宏根 张水浩 陈山虎 成文宽 谢鸿钧 朴曾哲 徐福生 
任彬 翁传龙 刘福林 盛金荣 黄肇文 陈复赉 高筠时 周兴 哈增光
王文锡 王德发 邢桂福 袁道纶 徐同华
教练:陈成达 陈复赉
1961~1966
李传祺 陈家根 胡之刚 李文龙 刘庆泉 张中成 王后军
教练:陈成达 陈复赉 方纫秋 任彬 张宏根
(国家二队):李龙泉 金志诚
1967~1976
陈家根 王后军 胡之刚 刘庆泉 张中威 徐根宝 杨礼敏 徐国强
教练:方纫秋 任彬
(国家二队):林志荣 程铁连 景广发 王六一
教练:周兴 哈增光
1977~1980
队员:刘文斌 教练:张宏根 胡之刚 任彬
(青年队):高育民 李中华 邹国良 奚志康 蒋炳尧 丁龙发
教练:陈家根 高筠时
1981~1989
秦国荣 郑彦 李中华 柳海光 张惠康
教练:张宏根 胡之刚 任彬 徐根宝 杨礼敏
(国家二队):王刚
(青年队): 李晓 成耀东 张卫华 范志毅
教练:陈家根 朱广沪
(女子队):水庆霞 陆惠兰
1983~1990
鞠李瑾 柳海光 张惠康 范志毅 成耀东 李晓 陈伟
(女子队):水庆霞 顾平娟 孙雯
解放后上海足球在全运会及全国联赛中名次表
年代
比赛名称
队名
名次
备注
1951
全国足球比赛
上海队
2
代表华东
1953
全国足球赛
上海队
2
代表华东
1954
全国足球赛
上海队
2
代表华东
1956
甲级队联赛
上海体院队
2
上海轻工体协队
5
1957
甲级队联赛
上海队
5
上海体院队
8
1958
甲级队联赛
上海红队
7
红旗队
8
1959
第一届全运会
上海队
7
1960
甲级队联赛
上海一队
3
上海三队
11
上海四队
16
上海青年
21
1961
甲级队联赛
上海队
1
上海青年
6
上海工人
分组第六
上海杨浦
分组第六
1962
甲级队联赛
上海队
1
上海工人队
7
上海青年队
17
上海杨浦
26
1963
甲级队联赛
上海工人
6
上海青年
9
上海队
(不计名次)
上海杨浦
23
1964
甲级队联赛
上海队
2
上海工人
7
上海青年
12
降为乙级
上海杨浦
未进入第二阶段
1965
第二届全运会
上海队
2
甲级联赛
上海队
不计名次
上海工人
8
1966
甲级赛
上海5支球队参加
当年联赛未赛完,以后停止了8年
1973
全国足球联赛
上海队
2
1874
全国足球联赛
上海青年
19
1976
全国联赛未举行完
1977
全国足球联赛
上海队
12
1978
全国足球联赛
上海队
10
1979
第四届全运会
上海队
5
甲级足球联赛
上海工人
13
1980
甲级联赛
上海队
13
降为乙级队
1981
乙级联赛
上海队
2
升为甲级队
1982
甲级联赛
上海队
4
1983
第五届全运会
上海队
1
甲级联赛
南区上海队
3
1984
甲级联赛
上海队
4
1985
甲级联赛
上海队
5
1987
甲级联赛
上海队
3
第六届全运会
上海队
10
1988
甲级联赛
上海队
6
1989
甲级联赛
上海队
3
1990
甲级联赛
上海队
4
1991
甲级联赛
上海申花队
2
1992
甲级联赛
上海队
5
1993
第七届全运会
上海男队
6
上海女队
5


该贴已经同步到 足球资料大全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足球推荐|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足球推荐论坛 ( 鄂ICP备11007229号 )

GMT+8, 2025-1-11 07:00 , Processed in 0.04928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 2018 baxi.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