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足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辽足降级那些事「一」:藏在1991年联赛里的“年龄密码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换个视角看辽足“十连冠”的辉煌历史
不经意地一撇,发现藏在1991年联赛里的“年龄密码”后
“当年现象”和“后续发生”捆在一起品味,便也能尝出些新味道  进入冬季,辽足的消息就像冬眠的动物,销声匿迹。偶尔传来稀稀拉拉的叫声,那也多是乌鸦们留下的“坏消息”:比如主教练马林离队执教阿尔滨,连“神医”裴钧昌和助教臧海利都陪老马一块“回家”……辽足“卖人”的节奏开始疯狂摇摆,不说已经递交转会申请的杨善平,最终能否顺利踏上加盟阿尔滨的400公里路,连一直让球迷不太满意的金泰延都传出被国安盯上的绯闻,张靖洋得到绿城青睐的消息同样流传网络。再加上辽足主场明年将从沈阳迁到盘锦几乎板上钉钉,宏运俱乐部近年来紧缩投入,这不禁让一大批辽足球迷担忧:辽足明年这是奔着降级去的节奏啊。
    除了高升出任辽足新任主教练,舜天锋线耶夫蒂奇加盟算个大动作外,近期辽足也没有什么好消息。趁着集结前这段空档期,咱就结合着“降级”这事聊聊。职业化以来,辽足在1995年和2008年有过两次降级经历。即日起,本博将推出两集《辽足降级那些事》的博客连播。以我所掌握的有限事实,以纯粹非专业的视角分析下,辽足这两次降级的前因后果,以及能从历史中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日后希望球队在高速发展的职业化车道上,安全顺畅前行。
    辽足这两次降级,有一个共同特点,后备人才跟不上。然而,同样的降组,为什么1995年之后辽足在甲B经过3年的挣扎才完成回归,而2008年之后辽足在次年就完成重返中超呢?
    就像流感病毒一样,人员危机同样有潜伏期。在职业化真正开始的前六年,也就是从1988年到1993年,辽足连续拿到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冠军,是当时中国足坛名副其实的“老大”。有数据可查的是,1992年联赛8胜3平3负,进25球失14球,积19分(胜一场积2分)力压广州夺冠。1993年联赛,作为1994年全面展开的全国足球职业联赛前的探索,在珠江三角洲八个体育场进行主客场的角逐,“辽老大”的地位依然无人能撼动。1994年,甲A联赛迎来元年,庄毅打进12球,和万达队的王涛并列射手榜第二位,黎兵有10球入账。曲圣卿,徐冀宁,孙贤禄,傅博有4球入账,辽宁队成为甲A职业化第一年进球最多的球队:当时打进47球。当赛季,进球最多的一场比赛出现在第12轮,辽宁远东主场6比3胜四川全兴队。而这一年,辽宁远东队以11胜3平8负的战绩获得第四名。
    1994年,第四名还能勉强接受吧,但一个赛季输8场比赛的现实,已不难看出,辽足已经疲软。在当时只有12支参赛队的情况下,辽足输了这么多场球(其中包括被大连万达双杀),为1995年的衰败埋下伏笔。要知道,除了对阵万达,辽足面对其他10支球队的20场比赛中输掉7场,其中只有面对联赛末尾两名江苏迈特和沈阳六药,以及当赛季倒数第四的八一队保持不败,即便面对倒数第三的吉林队,当年客场也曾以2比3告负。成绩上的不稳定是次年降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1995年随着徐弢、黎兵、隋明云等球员的转会,随着李争、傅玉斌等球员的退役,随着赵发庆、傅博、唐尧东、孙贤禄等球员已步入而立之年,辽足最终4胜5平13负排名倒数第一降级,当时的悲伤情绪,如今却可以找到更多的理性依托。
    时间匆匆,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可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当年降级成因,不妨再往前推几年。拿离职业化较近的1991年来说吧,各队参赛球员的年龄分布,可以揪出很多“实用信息”。李应发老爷子带领的那支辽宁东药队,齐刷刷的都是“60后”,阵中没有一名“70后”球员,最小的王炯也已经23岁,如此年龄构成在当年所有球队中也是绝无仅有。尽管辽足获得1991年联赛冠军,但潜在的年龄老化的危机已经出现。看看其他对手,如今已故的王后军带领的上海申花队获得当年亚军,阵中虽有张惠康、王刚、李龙海、林志桦、朱有宏、唐全顺这样1960到1963年的老将,但同样有1970年以后的刘军、邱京巍、蒋建民,1969年的范志毅,1967年的成耀东和李晓则是职业化初期上海足球仰仗的力量。再看季军北京神州队,1960年的李辉,1963年的魏克兴,此等“老掉牙”的球员已濒临灭绝。那时的北京队球员年龄结构组主要集中在1965年到1970年,李立新、谢绍军、曹限东、谢峰、陶伟、吕军、高洪波便是其中的代表,而新生代又有1971年的邓乐军、高峰、谢朝阳这样的后期猛将。广州白云队同样可以拿出几个像样的“70后”,彭昌颖、黄洪涛、沈嵘、吕建军等,此皆如雷贯耳。刘国江教练带领的八一队,阵中有1970年的郝海东和余捷。戚务生麾下的大连星海队,阵中有孙明辉、刘程军、魏意民、王涛、韩文海等标准“70后”,站在“60后”尾巴上的徐弘、徐晖同样给职业化后大连的崛起奠定基础。即便是当年排名榜末的天津中环队,还有1971年的孙照岐。如今想想,1991年之于中国足球,算不上一个难忘的年份。可就在如此普通的年份里,却隐藏着辽足职业化初期走下坡路的“密码”。阵中尽是“60后”。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过了“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年代,迎来的必将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江湖规矩。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辽足职业化初期的年龄老化?相信每个人都会有答案:少有新鲜血液的注入。翻看1994年在籍的辽足球员名单,同样可以从“数字”上得到启示。这时候阵中的球员,在1985到1990年间入队少之又少,1986年入队的徐弢,1988年入队的吕东,1990年入队的黎兵是仅有可以满足这个区间条件的队员。这也从另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参照,整体年龄老化是辽足沦落的“明线”,辉煌的年代不吸纳后备力量则是其中的“暗线”。等到辽足真正需要新老交替的时候,1992年入队的姜峰、徐东岩、于明、隋波,1993年升入一队的庞利,这批队员很难在短期内延续老辽足的辉煌,于是便有了姜峰、于明等后来电视画面里悲情的降级画面,伴着赵传的那首《你我的约定》,痛彻心扉的伤感便喷薄而出。不合理的年龄构成,让辽足深受其害。没能跟上职业步伐的球队,必然在职业的浪潮中迷失航向。
    实际上,职业化初期辽足上下就已经认识到后备力量不足存在的危机,并于1994年开始大批引进年轻球员:曲圣卿、于飞、徐冀宁、王凯、刘建生,此为“94班”。1995年,陈洋、马东坡、曲乐恒、宋黎辉、王军等球员升入一队,当时20岁的曲乐恒在辽足降级那年为上海浦东效力,前锋王凯同年效力云南天元,而后前往火车头寻找未来。如果说足球是一场战争,那“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坚忍则无情地嘲讽着“揠苗助长”的急功近利。
    想要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是不可能的,于是便有了1996年和1997年两个赛季处在甲B迷迷瞪瞪状态的辽足。直到1998年,肇俊哲、曲东、李垚、朱楷、李铁、白广海、姚立、王刚、李金羽、王亮等辽小虎初登职业赛场,从小一起成长的黄金一代携着冲破甲B牢笼的青春气焰,身披辽足战袍所向披靡,后来的故事,无须赘述。
    1998年,这群二十一、二岁的小虎们掀起了青春风暴,震颤中国足坛,1999年更是差点创造凯泽斯劳滕神话,耳边再次响起张引老爷子那句“有人不想让我们拿冠军”,不禁唏嘘感慨。可回过头看,张引用十年磨剑的厚积薄发,让辽足在一个恰当的年份完成爆发,并将这威力持续数年,为辽宁足球乃至中国足球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其中也许会有很多偶然性,可历史总会用冰冷的语调提醒:张老爷子倾注半辈子的心血,在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范畴,看上去只是残酷的昙花一现。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功里,隐藏着欢喜,也隐藏着危机,又藏着未来的迷茫。在专注而用心的辛勤付出中,同样藏着尚不能称之为青训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次通过局部发力所产生的丰硕果实,却不能让辽足长久受用。在职业足球动荡的年代里,这一切都将有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可不管怎样,“张老爹”的这批弟子们把陷在泥潭里的辽足拉了上来。
    辽足从职业联赛第一次降级到重回甲A行列的这三年,应当获取如下启示:一支有远见的球队,应当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老、中、青三代都不可或缺,同时要有未雨绸缪的前瞻性,给年轻球员在一队的成长留出充分的时间,少则一两个赛季,多则两三个赛季,保证其出场时间,让他们得到锻炼的同时,适应顶级联赛的节奏,从而为日后新老交替奠定基础,这便是一支健康球队运行的轨道,没有捷径。
    换个视角看辽足“十连冠”的辉煌历史,不经意地一撇,发现藏在1991年联赛里的“年龄密码”后,“当年现象”和“后续发生”捆在一起品味,便也能尝出些新味道。

PS1:
查历史资料得知:辽足阵中齐刷刷的“60后”年龄构成是从1986年到1991年(1985年阵中的“50后”有张光莹、张增群、李锡才),选取1991年的原因,那是离职业化最近的年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足球推荐|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足球推荐论坛 ( 鄂ICP备11007229号 )

GMT+8, 2025-1-27 06:44 , Processed in 0.03983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 2018 baxi.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