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直五体投地,膜拜啊!”“终于医能自医了,牛人!”……1月15日中午,一位名叫“消化科倔老头”的网友,在其微博上发布了一条自己动手切除直肠息肉的消息,不仅附上现场手术照片,还大谈术后感。大批网友在惊叹的同时,更对手术过程好奇不已。1月17日,记者找到了这位“倔老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的刘医生。
5 p! I& o A1 s, g8 e' f2 @+ I0 M 挥刀切息肉,贴幽默术后感
) \% C. z) l( ]& E 1月17日,记者在“消化科倔老头”的微博上看到,上述手术的消息发于1月15日11:02。“消化科倔老头”称,“1月17日看书时突然发现一个体位不错,于是决定自己给自己摘息肉。采用胃镜加透明帽,高频电圈套结扎。”. B- Q" A( w( O! ^
微博上还贴上了三张现场照片,就看到一名身着白大褂的男子,侧坐在手术室椅子上,双脚斜搭在一旁病床上,一手提着一根黑色“电线”靠在臀部位置。男子扭头仰视着仪器的显示屏,上面播放着直肠内的场景。
: _2 [. f! X5 W( I" _% C6 H5 Q 在该条微博上,“消化科倔老头”还发表了术后感:“几点感受:1、体位舒服了,操作起来方便多了。2、跟倒镜扎贲门下的息肉差不多。3、肛缘齿状线神经纤维丰富,高频电踩一下痛一下,有电击感,爽死了。4、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 E' M1 m: L7 G- B' r2 \7 Y* p* | 医生给自己开刀,再加上幽默的术后感,该条微博引来了大批网友的转发。到1月17日下午4点半,两天多时间就被转发了1225次,评论251条,网友纷纷表达了敬佩之情。
- c3 p1 {/ q* O 出了一身汗,术后继续上班
. Y# f: H9 W8 K0 K# [1 E 1月17日下午,记者辗转找到了“倔老头”刘医生。他告诉记者,大约2个月前,他发觉自己便血,做肠镜后发现直肠上长出了一个息肉。作为一名入行15年多的专家 ,这类手术他天天在做。“有一天在办公室看书的时候,我把两腿跷到了桌子上,发现这个位置很方便手术,就想自己尝试一下,反正风险也不大。”
; u4 }% ~9 ~# Y' n/ O* q6 w 1月15日中午,签下了相关风险告知书等材料后,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刘医生走进了手术室。他先用探测仪摸清了息肉位置,然后请其他医生固定好探测仪。接着,他手持“高频电圈套”伸入了自己的直肠,切除了息肉。由于息肉生长的位置比较特别,一般只需15分钟的手术,最终花了半个多小时。完成时,刘医生已汗流浃背:“没打麻醉还是很疼,不过还能忍受,总体很顺利。”刘医生说,由于病人较多,那天手术后匆匆扒了几口饭就继续上班了。“手术很成功,都没有流血,伤口现在已基本愈合了。”5 ?; d: }6 B5 H/ Z+ Y8 u% ^# _- G
希望通过网络,普及医学知识
6 W6 D5 n0 F3 i 对于网友的热议,“消化科倔老头”在微博上进行了回应:“我只不过‘摸着石头过了次河’,证明了医生可以给自己扎息肉而已。也是在茶余饭后给大家增加点笑料。欢迎讨论,请勿模仿。”
7 G" X' }8 T3 J0 o 在1月17日的采访中,刘医生告诉记者,“医生自己切除息肉的确有一定难度,也算是完成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吧。”刘医生说,之所以在微博上贴出手术的过程,主要还想起到一个普及医学知识的目的。现在提到肠镜和直肠息肉切除,很多患者包括一些医生,都认为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事实上在日本等发达国家,这类手术不会用到麻醉。“如果医生技术过硬,就可减少患者的痛苦。我也想通过这个手术来证明这一点。”: ^, J3 i& f3 M% g, P6 g8 L
1月17日晚,苏大附一院一位科室主任告诉记者,一名医生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为自己做手术的,必然会有其他医护人员的协助,所以对这台手术,还应理性看待。( n' x$ i+ o3 M: m4 Q5 m
网友热评
! y2 q/ k2 V1 y$ X" a8 K “利弗鸟”:“神一样的男人,佩服佩服。”
! R, l4 Y/ B8 O: }' p “Lisa1920”:“太厉害了!不麻醉吗?不怕痛吗?”0 v' O% Y; L. @. @7 _- p" ^! `
ears是一条咸水余:医生你好high,这体位很刺激。
* S9 N) [+ Z. l 拉姆:膜拜神人。
- R+ F) `0 y" e4 X3 K; F4 h H& ~ 小七爱地瓜:终于“医能自医”了,牛人。$ {6 P2 `2 S' u2 _& C) y2 q
O型血的金牛女:何止跪了,简直五体投地,膜拜啊!
0 a* g/ {; B5 `: M* K 家庭医生报陈师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给跪了。 0 Q5 |% @, a& `' \
搜狐健康补充阅读:那些年,我们遇到过的“奋不顾身”的医生们6 [3 [( M/ z9 _: D9 o" `
实际上,“救死扶伤”对大多数医生来说不仅是一份一天8小时的工作,而是一种值得用生命去探索去奉献的使命。多亏了这些“奋不顾身”的医生们,我们现在有了如此众多的挽救生命、守护健康的手段与技术。
2 s4 A' C/ N: S% R2 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