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 _: M+ g+ e9 r- I3 Q& j
# I2 d) i2 f& B1 ?* P
迪卡尼奥智取巴特兹,20015 d+ A; c' T3 p2 G
7 p3 F7 E/ x( H: `2 G/ w# r遥想彼时,当“心理博弈”还是足球世界中一个新锐而实用的概念时,巴特兹无愧“博弈之王”的称号。2002年,在一场对阵富勒姆的比赛中,正是他恰到好处地发挥了一番自己的无厘头特质而最终给曼联带来了一场胜利。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当对方的前锋斯蒂德-马尔布兰克准备主罚点球的时候,巴特兹仿佛是为了更好的做出扑救,慢悠悠地从球门的一侧走向另一侧并且分别在两端的门柱上磨鞋底,看起来法国人的准备工作已经细致到连鞋底的泥巴都不容放过了,而与此同时一脸放空的他,思绪仿佛早就失焦到千山之外,没准是在冥思昨晚看的肥皂剧里男女主角错综复杂的爱恨关系吧。然而他这一系列的举动,伴随着因为个人气质而具备的独特喜感在旁人看来并不那么可爱。尤其是洛夫特斯路球场的主场观众,而巴特兹也因为拖延罚球而被裁判出示了一张黄牌。一番说是“折腾”也好“心理战”也罢之后,马尔布兰克绵软无力的射门也被他的法国同胞无情地没收了。
8 [7 {" f! i$ ~2 T# n1 s& X' Q
赛后,BBC将巴特兹的这一行径描述为“违背体育道德”,并且认为他将“搅乱战术发挥到了极致”。然而这么说显然低估了巴特兹的耍宝能力,因为这样的事情并不只发生了这么一次。早在十三个月前,巴特兹就曾经在对莱切斯特城的比赛中用过相似的伎俩:就在他在门线前磨磨唧唧的时候,玛兹-伊泽特罚进的第一球被裁判认作无效,而受到影响的他第二罚再没能攻破巴特兹的十指关。没错,玩的就是你!
5 f+ U; S% _7 A8 m! }
& Y) i5 ?- |" H0 T7 c! P与曼联的另一位法国人埃里克-坎通纳颇为相似,法比安-巴特兹也十分享受在足球场上众人投与他的目光。而这种关注不仅仅来自球技,而更多是足球之外的东西,是那些无数个塑造出他们个人气质与品性的细节。然而他与坎通纳的区别在于,人们对于他“球技”方面的关注似乎更多并非赞赏,虽然这么说有失偏颇。守门员是球场上最寂寞的那一个,他们仿佛兀然杵在一个不容犯错的世界里。守门员中仅有很少一部分能达到其他位置上球员所具备的声望,而一旦出错他们所受到的诟病还会被无限放大,而巴特兹在2001年足总杯比赛中面对保罗-迪卡尼奥时的那次玩火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在那一刻,巴特兹不得不承认自己私以为早已谙熟的心理把戏也有失手的时候。
( T, m! D/ J5 k+ y$ m6 T2 T3 O. d; J
当迪卡尼奥接到卡努特恰到好处的直塞球,直面巴特兹的时候。法国人干脆直接放弃了守门,而是潇洒而自信满满地举起右胳膊向边裁示意这球越位了,迪卡尼奥则毫不含糊地将球打入,进球有效!本来,巴特兹有足够的时间和角度做出完美的扑救,然而他慨然地两者皆弃,自作聪明地选择了欺骗。把戏不奏效的巴特兹直接送给了对手西汉姆一场1-0的领先,然而背负全部的黑锅对他来说显然不算公平,慢镜回放显示是丹尼斯-艾尔文造越位失误将单刀之机拱手相送。落后之后的曼联在时间所剩不多的比赛中无力回天,将功补过心切的巴特兹甚至在余下的比赛的最后几分钟内一直游弋在禁区外。
/ ^, L7 w( {7 [1 A8 F- ~5 a$ a6 j/ s
此时此刻,迪卡尼奥仿佛代表了像伊泽特或者马尔布兰克这样被巴特兹戏耍的球员,在面对这位“疯狂”的守门员时长出了一口恶气,他看穿了那些在他之前或者之后蒙尘的双眼未能识破的伎俩。在赛后的采访中他说道:“他(巴特兹)试图让我停止进攻,想让我在那一刹那犯迷糊。不过我已经在顶级联赛中摸爬滚打了15个年头了,对于那种处境还是知道该怎么应对的。”* W5 |- ]: S% b; ?8 A
: a) O; \( @' ~' z) `9 j/ q; E
巴特兹也在事后承认他当时试图让迪卡尼奥停止进攻并且辩解道:“这也是比赛的一部分!”然而示意越位的彩旗并未在球场扬起,但我们都知道,包括迪卡尼奥他也知道,另一面旗却已经高高束起,那便是门将高举着右手上耀眼的白手套:投降的白旗。, e) @: a0 t4 R- i
1 P, m) j$ }, o+ E' q- U红魔变灰魔,1996
$ G$ S" k0 F6 C3 B3 V
3 `4 g$ l/ T9 d W5 r `! v1 I隐形斗篷往往只存在于魔幻小说的世界里,然而弗格森和他的球队却曾经在现实中实践了这一可能。在半场便三球落后南安普顿的比赛中场,弗格森的吼声响彻整个更衣室:“把这脱了,你们必须要换球衣!”在上半场的比赛中一身灰衣的曼联踢得毫无生气,而下半场他们改头换面,身披着蓝白色的队服重新上场。从那以后曼联才渐渐从恍惚中清醒,后来的比赛中曼联也再没有失球,并且由吉格斯扳回一球。
2 K9 E! o* d) J) W3 i; k# _8 t) Y& D% ]0 t1 @& n
“球员们并不喜欢那身灰色的行头,黯淡的颜色让他们无法在球场上准确的找到彼此。”弗格森在赛后解释球队的换装时说道。十年后李-夏普也在一次采访中表示:“那套队服现在大概已经是收藏品了吧。”对于那些同样是“哈利波特”粉的曼联球迷来说,入手这样一件球衣真是一次一石二鸟的收购呢。& R- {$ V6 Q, ]( J+ [# E
: E1 p: y& S3 ?1 Z5 C
厌倦了的乔治-贝斯特,1972( Q2 c( f/ {+ g% \6 M3 J
3 F/ o5 G( F; l' R7 r在1971/72赛季,曼联的境况不佳,球队的竞争力也大打折扣。乔治-贝斯特向一位记者表达了他已然“厌倦了曼联”的心声。而《算了,我要去马贝拉》一书的作者约翰-罗伯茨也在他的书中透露了贝斯特对曼联不满的缘由:“很简单,曼联就是不够好。整支球队看起来前景黯淡,他想把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我很轻易地就能在队中挑出很多不足的地方,人们总是挑剔我做得不够好,然而倘若我没有在努力,就根本没有人是了。’”7 n" T( l k+ A1 B
$ v# O) w h% W- e# `# ^1972的贝斯特流年不利。上半年便存在的诸多问题,譬如郁积在心的怨气、缺席训练,违规被罚等等在下半年愈演愈烈。到了12月,曼联在积分榜上的排名依旧处于下游,而贝斯特则被人们看到在伦敦的夜店中寻花问柳,他也因为在外过夜而错过了第二天的球队训练。翌日(12月5日)他便被球队列入了转会名单。其后一天也就是6号,专栏作家埃里克-托德表示了对曼联做法的赞成:“他(贝斯特)完全蔑视球队的规章制度,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因为缺席训练而被球队处罚了。”八天后,事情又有了转机,俱乐部把乔治的名字从转会名单中划去,然而事件带来的影响却是无法消除的。在当月16号,曼联被水晶宫五球屠戮,三天后主教练法兰克-奥法雷尔遭到了解雇而贝斯特则发表*河蟹*宣布退役。在信中他说“我已经为足球付出了我能付出的一切。”而据报道贝斯特也不忘在信中提及曼联窘迫的排名,以此表示球队的糟糕境遇也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他的心灰意冷。9 q, F. P+ E) N' n9 G$ ]5 u
5 x; n, D7 B$ a4 ?& s8 u
然而,乔治-贝斯特在1973年选择复出重披红杉为曼联而战,如此王者归来的戏码着实让很多人惊喜。: q2 s& p2 ?% F3 N$ w
- b2 ^. F# U5 ^
潇洒哥贝尔巴托夫,2008-2012
" F1 {6 B+ p: ~8 b1 x' ^. L: q3 H! l0 B+ i/ ~$ z) Y$ U7 m6 E8 v
“比赛前夜的晚上我总是躺在床上想象我将如何在明天的比赛中斩获进球或者发挥出彩什么的。”维恩-鲁尼曾经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讲到他无时无刻都对比赛有着激情。而说到贝尔巴托夫,当他真的在球场上为曼联攻城拔寨,翩翩间给球队带来胜利时,他或许正想着自己躺在一张床上美美地休息吧……1 `5 n$ N/ V2 n/ H
% [- j! I0 W. z2 s; E& b$ ?" B4 d
作为锋线搭档来讲,鲁尼和贝巴的组合是很成功的,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异性相吸”吧。除了本身具备的卓却球技,鲁尼作为一名球员对比赛热切认真的态度令人刮目相看,他总是试图赢得每个球,不知疲倦地满场飞奔帮助球队防守,直面挑战。而贝巴则不尽然,或者说选择了更多人所乐于的方式:更多时候他显得并不关心场上的形势,虽然这给他覆上了一层冷酷的气质,但他也因此被公认为最懒散的球员之一。与鲁尼不同,他似乎总想着球会乖乖地跑到他的脚下,而如果要潇洒哥迈开脚步去追,那可没门儿。
$ r1 E7 v% \* a+ S% u- V
, E* f3 F2 p. A- k# t9 z/ E贝巴最精彩的一次表现出现在2009年2-0战胜曼城的比赛中。当达伦-弗莱彻从后场传出一记半高球,贝巴甚至没有起跳,只是用脚妙到颠豪地将球从半空卸下,随后他写意地转身过掉了防守队员轻描淡写地将球传给了特维斯,后者则不费吹灰之力地过掉守门员将球打进。这粒入球的过程简直如同上帝的安排般天衣无缝,至少对于送上助攻的那个人来说是的。有些魔术师能表现出用嘴接住子弹的视觉景象,而贝巴则似乎有属于他的那种微妙的诡计。同样领教过的还有西汉姆的詹姆斯-柯林斯,在他沦为潇洒哥华丽的脚尖旋转背景时。贝巴的动作没有一丝多余,干净利落。而同样的,他又一次无私地将球传给了队友,这次受益的是C-罗。这些球场上闪光的时刻最终都不会在数据统计上留下一丁半点的痕迹,然而这也正合乎贝巴的气质。他的魅力轻易被人忽视,而人们却毫不留情地对他吹毛求疵。+ a0 ~' g* \, u: [! ?
1 A0 S" C8 \* o; _4 q# S
贝尔巴托夫的经纪人在向人们解释为什么他的球员会离开曼联时表示,贝巴不具备与其他队友竞争上场的能力:“那些球员唯一胜过贝尔巴托夫的就是他们的速度。”而最终导致贝尔巴托夫结束他在曼联生涯的魁首正是他自己所感知到的缺陷——即他展现出来的“潇洒”球风。然而也正是他在场上的飘逸造就了的这独树一帜个人魅力,使他成为神话一般的人物。# o0 D& u, X% H; A7 j
; ]0 A, k* b% q/ S1 f0 C
如果说贝尔巴托夫是个懒汉的话,那或许我们也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干脆把“懒惰”从“七宗罪”中剔除,而加在“七美德”的范畴中呢?
9 a! X0 l. ?% a; Y$ d' I) `% l' l0 A1 G2 v
基恩 vs 舒梅切尔, 1990s
% W+ `& J/ Z) L, o/ i% M6 d4 _/ ~, g5 F4 ?* p3 _. h& W
有一位风靡一时的电视角色托尼-斯伯纳诺曾经在剧中说过,“还记得当初么?”是开始一段对话最差的方式。不得不承认他言之有理,因为回忆过去总流露出一种求而不得的渴望,一番追忆当年的夸张叙事的趋势。尤其是当你与别人在一起时,更是一种急切期望保持对话的符号。而这些元素并不都让人愉快。当然了我们也不能说过去发生的事情就是枯燥无味,然而好韶光总是易流去,往事不可追。9 d: `' ]" S- i F2 s4 J! c! I
" D( a4 F1 L1 E, y' |! A3 V$ Q
曼联则证明了上述说法。有不胜枚举的“还记得当初么?”的故事在前曼联球员们口中流传着。用不了多久你甚至能在心里猜出他们要讲的内容:那些有幸经历过世纪末三冠王的球员们,总是不停歇地为弗格森爵士、罗伊-基恩或者国王坎通纳唱赞歌,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谈论一些场下的轶事。
0 ]5 V1 d8 x% k3 l- j% H4 }7 ~8 z2 i: W2 X6 K" P5 u- U
基恩被认作与托尼-斯伯纳诺有诸多相似,而他在足球之外的生活值得八卦的程度甚至可以媲美坎通纳。这就有一个例子:“那时是1997年,我随球队在外参加客场比赛。突然听见走廊里传来翻箱倒柜的声音”,安迪-科尔在2011年接受《The National》采访时透露了这一不为人知的往事:“我连忙走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却看到罗伊-基恩正和高大的舒梅切尔扭打做一团,他们并非玩闹而真的是拳脚来往。我想那就是典型的基恩做派,也并不为意只是回去躺在床上傻笑。第二天,当舒梅切尔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就戴了一副墨镜。看来昨晚的肉搏只有一个赢家。”
- d: [5 N$ x4 Y% H- W- T) b+ _+ `9 o: {% S
关于舒梅切尔与基恩的关系的记载或许称得上长篇累牍。德怀特-约克在他的自传《为进球而生》中描述了在一次1-3不敌谢周三的比赛中场时,基恩“因为彼得丢了一个不该丢的球而冲着他咆哮,队友们不得不在他们扭打前将二人分开。”
5 s" v/ @* }+ H% f& g# U2 S, l& a
$ Z- a' k, E, ~/ U/ S- \那些生活在害怕触碰原罪边际恐惧中的人们会对你赘言一个无法筑建强大内心的人,一个总也不能发掘自己潜能的人是不能成就大器的,而他们就是所谓的“倦怠”。
. {$ X0 y& x7 ?$ q
# w' }( t3 f, z# h4 J用基恩自己的话来说,舒梅切尔不是他的菜,虽然他也深深认可丹麦人的能力,但在基恩眼中舒梅切尔依旧是个“懒汉”。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接受李-迪臣的采访时,基恩敞开心扉谈起了舒梅切尔:“有时候他会变得有些轻浮自负,而这往往是他将要犯错误的征兆。如果你去问问守门员教练,他们会告诉你彼得在技术层面并非那么完美无缺。有时候我能感觉他有点快飞上了天并且在心里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O8 G: c- V! s
# W4 f# y: H6 x. ~) @/ [& O8 f
那巴特兹又何如呢?很多人都笃定他是舒梅切尔的完美接班人,尤其是在他第一个赛季的出彩表现之后。然而这位法国佬却没能持续他稳定的发挥。独立报的记者马特-劳顿在当时曾经写道:“有些懂球帝认为他现阶段的糟糕表现源自于上赛季的出色发挥。”
5 E& h( V7 t$ F; x V+ m) {# `
; z/ x, ?1 r T7 a' Y# {+ J“自负与自信可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基恩补充道。为那些懒散的家伙留下了金玉良言。并不仅仅是那些戴着手套把门的,对所有人都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