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名不同的进球队员为切尔西在斯坦福桥球场8-0大胜阿斯顿维拉做出了贡献。除了一个罚丢的点球比较扎眼以外,蓝军几乎把握住了被赐予的每一个机会。4 ]; `. `" n, @- U& a5 a
. ]# |2 u0 d" I' t, M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比赛。托雷斯在开场三分钟内就进了球,而切尔西看起来完全不像会丢球的样子。他们统治了比赛,维拉则是彻底失败。
1 h" ~: }$ S/ z9 @ M! h; m! I. D- b: i9 `. f. m8 ~+ X1 \
切尔西排出了熟悉的阵型。兰帕德和鲁伊斯坐镇中场,前面是阿扎尔、马塔和摩西。随着切尔西打了更多场比赛,原本是中后卫的鲁伊斯开始固定在中场。他在球场中央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边后卫阿什利-科尔和阿兹皮利奎塔是切尔西边路的挑水工。他们反复向前输送皮球,让摩西和阿扎尔能向内游弋并进入禁区参与进攻。
0 D$ S( V; h" {0 ?
- j: y" \# W) G# h6 i0 D维拉排出了三中卫。据我推测,维拉是想在盯住托雷斯的同时还能多出两名防守队员来盯防切尔西其他两个能制造巨大威胁的球员。不过从比分上来看,这个策略在任何角度都没能产生效果。本特克和魏曼在前场的搭档没能成功。相比在中路活动,魏曼从边路游动进来似乎更有威胁。将鲁伊斯改造成后腰被证明是点石成金。9 r) F6 l+ A! _+ B* y* ?
1 Z4 v% J+ \- h
整场比赛里,鲁伊斯都能自由前插,而他通常都倾向于这么干。在后腰这个新位置上,这些前插就远没有之前冒险了,而且能让他处在一个更好的位置上去串联进攻。看起来后腰这个角色也许能在鲁伊斯的进攻倾向和防守能力之间提供完美的平衡点。* I" W( d' Y- @) P7 B Q. b5 S
4 H' U6 ~" i& ?5 P' i
正如上面那张影响力图表显示的,鲁伊斯是切尔西整场比赛里参与度最高的中场球员。他完成了64次传球,仅次于阿兹皮利奎塔。其中有38%都是向前的传球,这个比例比任何一名切尔西球员都要高。
. k( Z0 P! V& F
0 N0 d* x4 g- z' E/ W* B2 I* J$ ^切尔西全队11次拦截,鲁伊斯完成了6次。维拉在中后卫的位置比对手人数上占优,但他们仍然应付不了切尔西的攻击群创造出来的大量机会。- I0 R2 c+ y2 F. P1 f B
" _, ]2 U& z: b, u5 @: P
有一名中卫专职盯住托雷斯,另外两名自由地盯防进入自己防守区域的球员。纸上谈兵听着像那么回事,可实际上维拉后防线的混乱完全毁掉了他们也许能获得的机会。后卫之间被扯得很开,而且一点儿也不明白自己应该镇守哪块区域。
9 y) B4 F3 d( i- P( @ ~. ^
- W' K: k) t. T9 X拉米雷斯的第一个进球就是这种混乱的体现。切尔西由左路发起进攻,当皮亚松向着中路带球时,维拉整条后防线都被带去了切尔西的左路,这就给拉米雷斯留出了宽敞的空间可以利用。; R' e' i8 Y- H) `# H. d) H- D
7 \, A. ]3 j/ v* n: t4 U$ v k而被七名不同的球员进球这一事实也反映了维拉的混乱。切尔西并没有在单独某一块区域里攻击得特别有效。维拉总是顾此失彼。
" t: v2 e) M5 C1 }: C+ X8 q* W3 m. s3 G' G1 W# h
1 Z1 v5 w5 {& V9 I: N. U
兰伯特的球队通常使用本特克作为他们反击时的第一输出点,他在对阵利物浦时是维拉许多次进攻的设计师。9 N$ d$ _/ H. d/ E
9 q9 E$ H6 u: z. H1 H$ X1 {8 N
对切尔西,本特克46%的传球都是回传。而对阵利物浦时,这个比例只有18%。这说明本特克被孤立了。两翼并没有为他配置进攻型的边路球员,所以他只能回传。在这场比赛中,他只有9次和锋线搭档魏曼产生联系。" s4 V& ]1 P8 r8 R' r
, H0 U+ o5 t( U# G本特克最大的问题是他的无球跑动。他被吹越位太频繁了,很明显他难以应对切尔西的造越位战术。当切尔西的后防线前压,他们就压缩了本特克接长传球的空间。维拉在比赛中一次都没能打出他们的反击,因为他们无法打断切尔西的攻势。这场比赛的走势是一边倒,切尔西看起来始终有进球的可能。维拉的三中卫战术不但没能奏效,还占用了他们参与进攻的人数。
$ G( M# T+ k& q5 Y0 Z
. N# P6 C/ \3 d L1 b贝尼特斯会很满意这场比赛,而兰伯特会心烦意乱也是可以理解的。
6 O' X- m% ?0 B4 q+ J7 p% {1 M5 A. {/ h+ D% J5 }#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