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中,投失球数=投篮总数—投篮命中数
* M4 a, M, j# o! V9 ?3 u+ X( y8 V# h6 n
这套公式理解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 p! w- g3 x2 W' I; K/ d1 n9 B
6 J/ f5 }7 b$ M& H" h; B9 o
1、回合数主要取决于几项:投篮情况、罚球情况、二次进攻情况以及失误情况。
! N6 L2 ]: p0 L: @/ } t* H0 U" i
2、大多数进攻都以投篮结束为标志。因此完成一次投篮,就意味着本队一个回合的完成。, q1 Y3 U* \; a- l- o
$ I* C" t( S2 l4 Q f. U \
3、用罚球数*0.4,即每2.5次罚球相当于一次投篮。绝大多数的投篮犯规都是换来2次罚球,但同样存在着三分犯规后的三次罚球、命中后的加罚、技术犯规罚球等。三分犯规与两分犯规的投篮不计入投篮中,因此都属于一个回合,而加罚和技术犯规则不能计入一个回合。因此,通过大量样本计算出了0.4这个系数。 J3 Y2 }$ E3 _' D! q) {: D
8 _0 Q' |5 T$ L: z) x9 M: |2 | 4、关于二次进攻
' Q, m- T' i. S% z, l' u' m' O& \6 i' h M3 ~! v& [
在这套公式中,如果球队投失后抢到二次进攻篮板后,继续进攻,则算作是同样的一个回合。由于某些二次进攻耗时特别短,因此,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某场比赛因为过多的二次进攻,导致回合数的虚高。: h# E3 N+ E2 i" j ^2 Q+ k
+ Y \) V2 C" G# J- L$ d/ Y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进攻篮板数,而要用投失球数*进攻篮板率呢?这主要是因为:①抢到进攻篮板后,未必一定形成投篮;②某些没进的投篮,没能形成篮板球,而是直接出界。所以用投失球数*进攻篮板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中的误差。/ p- l# a3 }6 i& z5 R
7 F5 @" d) i/ s- h1 J. |7 u
5、关于失误; r' ?2 |% ]2 K$ H$ F8 W E% a
4 R2 t. U& x- h- v2 F8 q 失误不形成投篮,但会形成球权的转换,也就多产生了一个新的回合。& F" W' |8 O0 V+ `# N* F& h5 U0 \
; V* t* T' D0 d: n 6、关于1.07这个修正系数2 f% A: l) k, F8 E8 o7 e: H
5 K5 U: u) w1 f7 |( B
为什么要乘1.07这个系数呢?这个1.07的主要作用就是起到修正作用。由于二次进攻数的计算是一个近似值,而球队失误后,对手也未必形成一个回合(比如丢球后时间到了),因此,根据大量比赛样本的统计,乘以1.07后这个数值会趋近于真实比赛的数据。
0 @' U" S6 b9 O3 l+ |4 e# L8 r2 l+ v5 ]: _1 J1 o6 `! u: s
特别说明,由于在这个公式中引入了0.4、1.07这两个修正系数,并且在计算二次进攻率等数值时,同样是采用了近似的算法。因此,比赛的回合数会出现小数。从而,计算出某场比赛的节奏也会出现带小数的情况(实际上单场比赛的Pace都应该是整数)。所以,对单场比赛而言,比赛节奏的数值事实上是有一定偏差的,偏高或偏低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但如果计算大量比赛,这个数据就会非常趋近于真实情况。而且,比赛样本越多,这个数据就越真实。4 a* p# P9 `& p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