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说,虽然是第3次征战奥运会了,但一切都是新鲜未知的,充满幻想与挑战。我能做的就是守住自己那颗心,老老实实完成好比赛过程。”与前两次出征奥运不同,北京射击名将陈颖的心境有了很大变化。她告诉记者,结婚、生孩子后比赛更踏实了,“期待伦敦奥运会见证我4年来的成长。”% D6 _ t9 D1 L/ s
% a9 N E4 l/ X. Q# M
“梦想每天清晨叫我起床”
7 T" S- m R, g8 o: @. q3 P, B0 c. W# `9 F) v* \5 ?
北京奥运会的女子25米运动手枪靶场,在资格赛落后蒙古选手贡德格玛5环的不利局面下,陈颖凭借决赛弹无虚发的表现,以总成绩793.4环逆转摘金,实现梦想。告别奥运赛场,她与男友孙晓凯走进了婚姻殿堂。婚后,陈颖有了女儿妞妞,成为幸福的妈妈。0 P" E& L K/ Z- Z( v4 p6 f" U' c
# Z' c5 i) K" k8 c' O# a( ~ 2009年夏天,北京射击队希望她出战全运会。心怀对母队的感恩,陈颖毅然决定产后两个月复出。恢复体能、技术训练、适应新枪,彼时的她累并快乐着,“哪怕在训练场上站一阵儿,自己都会觉得很满足。”功夫不负有心人,济南全运会女子25米运动手枪决赛,资格赛第4名陈颖再演逆转好戏,笑到了最后。有别于一年前首夺奥运金牌时的激动欢呼,这次夺冠的陈颖从容淡定,“很荣幸能代表北京队参加全运会,现在比赛最重要的已经不是拿冠军,而是对射击事业的坚持。”
, z5 j X# L/ L6 _$ H, S: q1 n0 n( U+ `
此后,为了补偿家庭,陈颖正式封枪,开始相夫教子。直到2010年底,由于女子手枪项目青黄不接,薛保全教练一个电话,让陈颖重返国家队。考虑到国际赛场高龄枪手甚众,陈颖答应了恩师,“在圈内我算年轻的,继续射击生涯,在心理上是不断积累、丰富的过程。”尽管二次复出之路异常艰辛,陈颖仍依靠成熟的技术很快回到高水平,国内外比赛屡屡射落金牌,毫无悬念地入围了奥运会。 a$ v- z3 v; o. k& P
$ j4 ?$ x; B" U! @) G' E “4年前根本没想到自己会再战奥运会。”在陈颖看来,常青的“秘诀”是梦想的力量,“每天清晨叫醒我的不仅是闹钟,还有梦想。人们常说,真爱永恒。让梦想永恒的就是那份来自内心深处,对体育对射击矢志不渝的热爱,这份爱一定会燃起我的斗志,激发我的创造力,鞭策我向着胜利的至高点进发。”说到动情处,她脸上又现出那双标志性的酒窝。! l# f. z& X6 D8 g8 Q6 l, G
1 G8 A6 L* J& M3 c4 z/ W “追求十环是最神圣的任务”
5 A( Z/ ]( H, R! |, t5 `) e" T
: ^* E7 j' D! j6 v7 K5 P0 f; A4 l$ ~ 2001年全运会是陈颖的成名之作,初出茅庐的她包揽了女子手枪两枚金牌。不过,2004年首战奥运会,陈颖在雅典只获得第4名。为了加强技术稳定性,原本身材匀称、长相清秀的她开始了增重。“毕竟,我不是靠身材吃饭的,我的一切生活习惯和要求还是围绕着运动项目。”憧憬着未来,那时的她把宝压在了北京奥运会上。加上自认为“吃东西能缓解精神压力”,陈颖4年间“疯长”了30公斤体重,是队中最胖的,但也是举枪最稳的人之一。
8 S. }+ S$ j2 v/ G+ w/ h! Z G2 ~6 n
射击给陈颖带来荣誉的同时也使她患上不为人知的职业病。练习射击22年来,震耳欲聋的枪响每天萦绕在耳边,陈颖慢慢丧失了部分听力。“低音区好像没了听力,有时手机震动也听不到。最严重时练累了,腰疼的时候耳朵也会受牵连。”陈颖半开玩笑地说,好在“失聪”的是面向观众的左耳,“这样,我能专心打比赛了。”尽管如此,左右听力失衡的情况还是影响了日常生活。9 A, K& s5 Z9 t1 _' `
o( W V' E3 p; f4 \+ U: O- t 在外人看来,体型发胖、听力不全是奥运冠军辛酸史。但在陈颖眼里,有舍才有得,“我最想说的是,对于射击项目永远十环的致力追求,已成为我人生中最神圣的任务。即使困难重重披荆斩棘,我依然无怨无悔。”
. D, h$ m9 `) v S7 I( P& c& p9 L5 l. C2 Q8 r
“走进死胡同,可以转过身去”
& k: `2 |5 ?! U2 n; y0 t
! c! G1 C5 |6 e9 ~ 除了追逐梦想,昵称“妞妞”的女儿孙陈一凡也是陈颖的动力之源。训练、比赛、新闻发布会,陈颖都习惯性地带上一个小本子记录心得体会。在她重出江湖后,这个本子的封面变成了女儿画的画。“女儿现在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啊!”说着,陈颖露出幸福的笑容。
' h. ]/ J9 K+ D+ o% l5 L
8 q! L1 E- J: w: ` “家庭生活让我对人生的看法有了很多的新认识。”陈颖说,如今射击事业已不是生活全部,“如果拼技术和体力,我不如4年前,甚至不如一些年轻选手。但我的优势也很明显,经验和心理调控力、承受力比较强。”这种“经验”首先体现在胜负观。今年队内选拔赛和奥运模拟赛,尽管都在决赛出现了超时脱靶的意外情况,陈颖却表示:“失误也是一种体验,赛前暴露问题,以后争取不重蹈覆辙。”之所以如此看得开,“是因为有了家庭,我学会超出固有的圈子看问题。走进死胡同,可以转过身去,或许会有很多光明的路。”3 s" u( A: l; ~" o! f
1 Y4 [, A% {* _- g# _8 w! N( R1 K
出征之前,陈颖的心里多了一份牵挂。“最舍不得的是女儿,本来打算回来再见面,但她总问‘妈妈在哪里’,听得怪难受的,所以就决定出发前陪陪她。”而宝贵的母女团聚时间,要安排在半天训练之后。
. E/ U9 W+ c" \9 {8 K+ X7 F- J1 E
u0 u, {/ ]+ w* p z$ U( ~2 L 此去伦敦,陈颖并没有给自己设定夺金、夺牌的“硬性任务”。谈到目标,她笑言:“如果战胜了自己,也就赢得了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