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W8 B4 m$ v5 F. \7 S. a+ ~
游行是表达政见的好机会,尽管此届狂欢节的主题极力弘扬爱国主义,但是,还是有彩车被装点上了土著印地安人、拿枪的葡萄牙"入侵者",以及运奴船,以抗议殖民历史,还有人举起牌子,抗议1964年至1985年巴西军政府的专制统治。 但并不是什么都可以的,全身赤裸、诋毁宗教被普遍认为不合适,这些行为,一般会遭到警察的立即制止。 狂欢节中,警察是惟一笑不起来的人。狂欢节的头两天,交通流量大增,许多内地人开车前往里约热内卢等海滨城市旅游观光,圣保罗等大城市的人们又纷纷开车前往内地探亲度假。巴西全国发生车祸1065起,造成72人死亡,551人受伤。大部分交通事故发生在白天和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多数车祸原因是司机酒后驾车和超速行驶。 在游行队伍气氛处于高潮时,毒品交易比平时高出一倍。狂欢节期间,大量的风流韵事发生,巴西警察毫不忌讳地提醒人们注意预防艾滋病。此次巴西狂欢节吸引的游客创下了历史纪录,仅里约热内卢一地,就有31万多名游客。国家旅游局的官员恩伯塔估计,仅4天假期,巴西咖啡商做成了12亿美元的生意。出租车生意出奇地好。热心的组织者为了让游人尽兴,特地为外地游客开设了跳桑巴舞的速成班,好让他们也能边舞边乐,体会桑巴风情。[1]! n' g& B; |; N2 o; l
( u) Y1 [' L a, s
7 a$ K5 X6 X4 _6 F
- A+ T6 o7 S! X$ E) f
! m" t2 H4 o7 l0 B/ q z. C% w3 Y/ t; @5 ~3 N7 ^4 B, y
相传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始于19世纪中叶。最初,狂欢节的规模不大,仅限于贵族举行的一些室内化妆舞会,人们戴上从巴黎购买的面具,尽情地欢乐。1852年,葡萄牙人阿泽维多指挥的乐队走上了街头。随着节奏明快的乐曲,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也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来了,整个城市欢腾起来了。阿泽维多的这一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狂欢节成了大众的节日。 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最早并没有固定的场所,全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于狂欢节时值盛夏,天气炎热,游行活动都在夜晚进行。从20世纪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学校建议在市内修建一座桑巴舞赛场,用于狂欢节活动。1983年,曾设计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师奥斯卡·涅梅耶尔亲自设计,6万名建设者齐心协力,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纳数万观众的桑巴舞赛场。从此,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就有了固定的场所。 : z% m/ Y k% z! @ s& I1 y8 ~; N. `
: `. ~) [( | `+ _; o s 在巴西的狂欢节中,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市的狂欢节独具特色。由于巴伊亚人不愿将狂欢节市场化,所以这里的狂欢节得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此外,在音乐方面,巴伊亚是全国最发达和最重要的地区,这里到处充满了音乐和舞蹈,它是巴西传统和狂欢节精神最真实的体现。 09年,阿根廷、委内瑞拉正式向国人开放旅游。至此,包括巴西、智利、乌拉圭在内,国人可以畅游南美五国。最热辣的狂欢节、最原始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最壮美的伊瓜苏大瀑布、最有动感的活冰川、落差最高的天使瀑布、最神秘的复活节岛“莫埃”石像……南美,这片地球南端壮美、原始、野性的大陆,终将会成为国人游走的热土。$ G/ S% T$ n- \2 I# _
* H3 O4 x; W. }9 H 里约热内卢狂欢节 比赛+ w" Q4 q1 O8 P! B* S
狂欢节是巴西最大的节日,但最负盛名的当属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该市狂欢节以其参加桑巴舞大赛演员人数之多,服装之华丽,持续时间之长,场面之壮观堪称世界之最。 巴西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开幕当天,里约热内卢市市长在市长官邸,亲手将城门的金钥匙交给被称作“莫莫王”的“狂欢节国王”,象征着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正式开始。自此,在长达一周的狂欢节中,整个里约热内卢城都要由“狂欢节国王”“统治”,全体市民将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狂欢。 “莫莫王”并不会真正坐到市长办公室里发号施令。在全城沸腾、全民狂欢的节日期间,“莫莫王”只要好好带领大家尽情跳舞、尽情享乐就算是出色完成了市长使命。“莫莫王”一般在狂欢节开幕前两个月由市民选出,同时产生的还有一名“狂欢节王后”和两名“狂欢节公主”。他们将作为里约热内卢桑巴舞队的领袖参加狂欢节的彩排和正式演出,工作非常辛苦,但是拥有无限荣誉。 交钥匙仪式之前,“莫莫王”还与化装成巴西皇室成员的演员在街上进行马车巡游。这个别出心裁的仪式既是为了纪念巴西第一位君主——佩德罗一世抵达巴西200周年,也是为了增加狂欢节的喜庆气氛。同时,为了让更多市民和游客分享狂欢节开幕的喜悦。 桑巴舞大赛是里约热内卢狂欢节的-项重大活动。赛场占地8.5万平方米,两侧是看台,中间是桑巴舞队伍行进的通道。每年狂欢节期间,要在这个赛场举行5场桑巴舞活动,其中以第三天和第四天的活动最为精彩。在这两天中,全市名列前茅的14个桑巴舞学校要在这里一决雌雄,评出当年的名次,名列前五名的还要再进行一场表演。 每个桑巴舞学校上场参赛的人数为3800至4000人,分成32个方队,方队之间还设有8辆彩车。参赛内容和配唱歌曲都要有故事情节,全队服饰都要根据表演情节设计。每年各校编排的故事情节内容极其丰富,有表现印第安人历史的,有表现巴西足球的,有表现人们现实生活的。 狂欢节不仅给巴西人带来了欢乐,并吸引了众多游客,促进了旅游业,刺激了经济,已成为巴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年比一年更热闹。桑巴舞、狂欢节同足球一样,已成为巴西的象征。萨尔瓦多狂欢节 在巴西的狂欢节中,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市的狂欢节独具特色。由于巴伊亚人不愿将狂欢节市场化,所以这里的狂欢节得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此外,在音乐方面,巴伊亚是巴西国最发达和最重要的地区,这里到处充满了音乐和舞蹈,它是巴西传统和狂欢节精神最真实的体现。亚马孙丛林里的狂欢节 8 t5 Y- w. C* I6 z" T
亚马孙丛林里的狂欢节目击者“博伊蹦巴”
" x& V9 L# n. I, f. B6 V Q 帕林廷斯是亚马孙河边一个人口只有9万的巴西小城市,每年总有那么几天,会有相当于当地人口数目的各国游客为它心动不已,甚至提前1年预订这里的旅馆,因为这里具有浓烈亚马孙风情的狂欢节——博伊蹦巴。 在当地土语中,“博伊”是“牛”的意思,博伊蹦巴就是“牛之祭”。博伊蹦巴最早是在马瑙斯地区橡胶业繁荣的年代由西欧移民带入巴西的,后来加入了原住民族文化因素,并结合了亚马孙流域的诸多传说,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吸引着世界各国游客纷至沓来的狂欢节。狂欢时间一般是6月最后一个周末的3天。 巴西亚马孙州旅游局官员泰奥?克雷亚介绍说,博伊蹦巴拥有一个脉络完整的民间传说:在17世纪的一个农场里,一头人见人爱的牛被放牛的黑人奴隶弗朗西斯科大爹偷着杀了,因为他怀孕的妻子卡迪蕾娜想吃牛舌头。庄园主把大爹抓来审问,后者坦白了事情的经过。这是一场滑稽、幽默并且充满戏谑的对话。庄园主暴跳如雷,放牛人洋相百出,观众惋惜而无奈,紧张的气氛笼罩全场。正当观众为放牛人的命运担心的时候,在巫师们的强力祈祷下,被杀的牛竟然死而复生,于是全场一片欢腾,人们皆大欢喜,载歌载舞。 类似于博伊蹦巴的狂欢节在巴西许多地方都存在,但以帕林廷斯的最为著名,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它融入了许多印第安特色,另一方面也因为帕林廷斯的博伊蹦巴已经演变成了歌舞竞技比赛。在3天时间里,包括游客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分成红蓝两组,整个城镇都被染成红蓝两色,一草一木都被卷入兴奋甚至疯狂的漩涡中。 额头上带着星星标志的黑牛叫做卡普里首索,代表蓝队。额头上带着心型标志的白牛叫做卡朗奇多,代表红队。两队的舞台布景和演员服饰的制作都十分讲究,各自组建了协会进行研究,力争每年都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每天晚上,红蓝两队分成上下两个半场,在帕林廷斯特意为博伊蹦巴修建的竞技场斗舞。双方的支持者泾渭分明,各自占据竞技场的一半看台,在本队表演的时候随着乐队敲出的节奏舞动。 当地居民卡尔曼说狂欢节是当地人每年最为期盼的日子,在这3天里,大家把各种烦心事抛诸脑后,一心一意跟着节奏舞动,在竞技场里跳得不过瘾,还可以到大街上跳,直到累得再也跳不动为止。. w, V% M# ]0 [5 R0 z) O. N. x
3 B) U5 W0 O! ^3 A9 C
; n+ E! v9 b* m( q& L/ w4 w
* }1 A, j2 T! C F4 p8 Y# I* e; G9 U" U# ?3 `5 A7 N$ j6 A
$ I8 n( N7 _8 m" F) h 相传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始于19世纪中叶。最初,狂欢节的规模不大,仅限于贵族举行的一些室内化妆舞会,人们戴上从巴黎购买的面具,尽情地欢乐。1852年,葡萄牙人阿泽维多指挥的乐队走上了街头。随着节奏明快的乐曲,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也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来了,整个城市欢腾起来了。阿泽维多的这一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狂欢节成了大众的节日。 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最早并没有固定的场所,巴伊亚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台。由于狂欢节时值盛夏,天气炎热,游行活动都在夜晚进行。从20世纪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学校建议在市内修建一座桑巴舞赛场,用于狂欢节活动。1983年,曾设计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师奥斯卡·涅梅耶尔亲自设计,6万名建设者齐心协力,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纳数万观众的桑巴舞赛场。从此,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就有了固定的场所。 8 z$ F4 p: I0 A* K! l% q) r: l: r- y1 w* n# [ h+ N) o
5 }' z6 M% b. ]' I5 s
$ r7 B7 u5 @3 ~" ? # h$ r% k" m. A- s E8 R# {- y% u3 a2 P: m. \! i# Y% u% n. q, [( |' j) c/ L
' A+ h% V. b* V. V+ I+ Y
q: O$ U; t& I' V
" D F/ H7 E) E. C
4 c; v" \( w! v# \
0 h, d+ |) t2 c2 H2 Q0 H/ t9 J, O/ B# W
" s" L7 o3 f4 ^" e( a3 u& ~7 G2 V
. B9 ?9 L: w4 ~( r$ u$ a
* X9 |/ g; q. Z( k* F. r& t- o
/ O# s! X, s B0 r' \' S; B. D3 M
1 m: n, c/ V- G* D: C/ r1 E6 `% F2 K3 p( m
$ E: O6 u& b" R3 C Y ]" t K
/ v. w! t, L7 @ j9 C0 C8 [; {$ S- z/ f
9 h8 |2 N! b) y- \
" Y5 R6 u1 \2 e# ?9 O! X
, u e3 M; {3 W5 h